《亲密关系》- 读书总结 - 第4章 社会认知 - 02 知觉的力量
[提示] 内容全部摘抄自原文,如有版权问题,请阅读原著,本内容旨在于分享关键信息。
人们对自己亲密关系和伴侣的判断似乎自然而然地发生,好像这是我们看待自己所遇情境的唯一合理方法。人们很少意识到自己持有的观点往往都是通过选择而采纳的,这种选择进而会促进或妨碍亲密关系的满足。
【伴侣的理想化】
人们的现实爱侣与理想中的却总有些差距。那么,人们究竟要怎样才能与爱恋自己的人快乐相处呢?
- 一种方法是建立对伴侣善意和大度的认知,突出他们的美德而缩小他们的缺陷。例如,满意的夫妻都认为伴侣的缺点是局部的、有限的瑕疵,远不如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重要和有影响力(Neff & Karney,2003)。
-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被自己认为如此称心如意的伴侣所爱,毫无疑问会增强我们的自尊(Murray et al.,2000)。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化的爱人形象总是和更多的满意、关爱、信任和持续的亲密关系联系在一起(Miller et al.,2006)。
此外,保护自己免遭幻想破灭的聪明方法是:随着对伴侣了解程度的增加,不断调整自己对理想伴侣的期望,这样,对伴侣的期望标准就能切合伴侣的现状(Fletcher et al.,2000)。
【归因过程】
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指人为什么要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提出的解释。
比如,或许你已经注意到,考试成绩好的学生通常把成功归结于内因,如充足的准备和自己的能力;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把失败归罪于外因,如试题太难或评分不公(Forsyth & Schlenker,1977)。
人际关系的归因研究发现三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 首先,尽管伴侣之间有着深入的了解,仍然会受到行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的强烈影响。这一现象对亲密关系的启发意义在于:它使伴侣们忽略了他们在彼此身上观察到的行为正是自己所引发的。在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想:“她这样做真令我生气”,另一方可能这样想:“他脾气这么暴躁,真该学学如何控制自己了”。这种偏差相当普遍,几乎人际交往的任何一方对彼此具体的行为表现都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但在解释行为的原因时却可能各执一词(Robins et al.,2004)。更糟糕的是,伴侣双方可能意识不到彼此归因上的这种差异,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另一方会像自己一样看问题。如果伴侣有意识地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就会减少(Arriaga & Rusbult,1998),但很少会完全消失(Malle,2006)。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 其次,尽管伴侣彼此之间有真爱,也可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欣然地把成功归功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罪责。大多数人都能轻易地认识到别人对功劳过分的自居,对失败苍白的托词;但却认为自己类似的自我服务偏差明智而准确(Pronin et al.,2002)。
-----------------------------------------------------------------------
设想丈夫上床睡觉时想道:“我敢打赌明天老婆躺在床上看到早餐时肯定很高兴。”他打算为妻子做点什么,并为自己是个体贴周到的伴侣而沾沾自喜。但当他睡过了头,不得不飞奔去上班,根本没有任何善意之举,却可能仍感觉良好:毕竟自己有颗为对方着想的心。
相形之下,妻子只能从丈夫的行动来评价他;她又不会读心术怎能懂得丈夫心中所想,这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丈夫的好心好意。
不同的信息来源使丈夫认为自己是位尽心尽力、周到体贴的好伴侣,但妻子(或任何其他人)却不这么认为。
还记得那些你想对亲人说出却未曾表达的感激吗?你或许为自己曾找机会向他们表达而认为自己是个感恩的人,但失望的亲人却未曾感到你的一丝谢意,认为你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个白眼狼!
在社会生活中,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使得人们对事件习惯性地做出自利式的解释。
-----------------------------------------------------------------------
- 第三种重要的现象就是,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Finchamet al.,2000)。幸福美满的伴侣常以君子之心来衡量彼此,从而能快乐相处;而痛苦不满的伴侣则以小人之心来忖度对方,那么不管双方表现如何友善都不能令人满意。

安全依恋型的人倾向于宽容地采用改善关系的归因,而不安全型的人则更为悲观(Pearce & Halford,2008)。高神经质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可能做出维持苦恼的归因。
有一点是清楚的:不良的归因方式会引起更多的纠纷,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导致了那些本可避免的失落和不满(Sillars et al.,2010)。
【记忆】
人们对过去事情的记忆一样会影响亲密关系。
但一项历经数年的研究(Della Sala,2010)清晰地表明:随着新事件的发生,即便貌似生动形象的记忆,人们也会对其进行篡改和更新。
如果当前幸福,人们倾向于忘记过去的不愉快;但如果伴侣感到痛苦,亲密关系在走下坡路,人们会低估过去曾经的幸福和情意。
【关系信念】
在人际关系图式中有一套很常见的相互关联的信念,即浪漫主义(romanticism),浪漫主义者认为爱情应该是选择伴侣的最重要的依据(Weaver & Ganong,2004)。他们认为:
- (1)与伴侣的爱情是完美无瑕的;
- (2)每个人只能有一个完美的“真”爱;
- (3)真爱能克服一切障碍;
- (4)一见钟情是可能存在的。
这些浪漫信念显然能为刚建立的亲密关系增添一抹玫瑰色彩——浪漫情侣比不浪漫的情侣体验到更多的爱意、满足和承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削弱(Sprecher & Metts,1999)。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很少能满足这么高的期望。
什么样的观念有害呢?应警惕以下六个观点:
- 争吵具有破坏性。争吵就表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如果彼此深深相爱,就不会发生任何争执。
- “读心术”很重要。真正彼此关爱的伴侣仅凭直觉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根本不需要告知对方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必须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那只能说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
- 伴侣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一旦亲密关系变糟,就无法得到改善。如果爱人曾伤害过你,毫无疑问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你。
- 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完美的。只要爱情是忠贞的,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神奇美妙、令人满足的。伴侣应该经常渴望并为性生活做好准备。
- 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样。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很难真正理解对方。
- 美好姻缘天注定。根本无需努力来维护美满的夫妻关系。夫妻要么彼此脾性相投、快乐到老,要么格格不入、争执一生。
另一种爱情观你很少在电影中看到,其假定幸福的亲密关系乃是辛勤维护的结果(Knee & Bush,2008)。根据成长信念(growth belief),幸福的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回报,如果伴侣一起努力战胜挑战、克服困难,良性的亲密关系就能逐渐建立起来。其基本假设是:只要努力付出,几乎任何亲密关系都能取得成功。
在面临困难时,不同的关系信念会引起不同的结果(事实证明,好莱坞电影对于我们没任何好处)。
- 如果夫妻发生争吵或者伴侣偶尔犯错,持有成长信念的人更忠于自己的亲密关系,更乐观地相信任何伤害都能得到平复(Knee et al.,2004)。
- 持有成长信念的人还能心平气和地讨论爱人的缺点;相形之下,持有宿命信念的人一谈到伴侣的缺陷就充满敌意(Knee et al.,2001)。
【期望】
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指错误的期望最终变为现实,因为它会诱导被期望人的行为,从而使错误的期望得到实现。
我们一起来考察图4.4,详细看看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怎样进行的。
- 自我实现的预言第一步是知觉者形成对目标(他人)的期望,即预测目标会怎样行动。目标的各种信息,诸如年龄、性别、种族、长相吸引力和社会阶层等,都会在知觉者意识不到的情形下影响他的判断。
- 第二步知觉者行动,知觉者通常会以与自己期望一致的方式来行动。比如,持赞许性期望的知觉者与持否定性期望的知觉者相比,前者与目标交往的时间更长、更频繁,有着更多的眼光接触,坐得更近,更多微笑,问的问题更多,鼓励更多的反应等
- 知觉者行为的接受方(即被期望的人)可能注意到所有的这一切,目标的解释会影响他/她自己的反应
- 多数情况下在第四步当目标做出反应的时候,其方式与知觉者对他/她的行为方式是类似的。对热情常报以兴趣(Snyder et al.,1997),敌意则还以反击(Snyder & Swann,1978a),轻浮则回应诱惑(Ridge & Reber,2002)。

但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本质,所以在最后一步知觉者解释目标的反应时,知觉者不太可能认识到他自己在引起目标反应中所起的作用(McNulty & Karney,2002)。
-----------------------------------------------------------------------
研究者通过一个精巧的实验演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Snyder et al.,1977)。
研究者让明尼苏达大学的男生相信和他们在电话里聊天的女生有的非常漂亮,有的则非常丑陋。主试让每位男生看一张他们即将结识的女生的假照片,然后将谈话录了下来看会有什么结果。
认为自己在和美女聊天的男生比认为和丑女聊天的男生有着更高的期望,在交往开始时他们更为热切和投入。听谈话录音的人也认为他们好交际、热情、外向和勇敢。
男生对女生的判断(大部分是错误的)清晰地反映在他们对待女生的行为中。女生又是如何应对男生的这些行为呢?她们并不知道自己已被贴上漂亮或丑陋的标签,但肯定知道与自己交谈的男生是热情还是冷漠。
结果,男生得到了他们所期望的:被认为美丽的女生听起来更吸引人,对兴味盎然的男生报以热情和魅力。相形之下,被认为丑陋而且被男生淡漠对待的女生听起来相当乏味。在这两种情况下,无论男生的期望是否正确,他们都从女生那里看到了自己所期望的行为。
另外一个有趣的实验是,研究者先误导参与者的期望:陌生人要么喜欢他们,要么讨厌他们,然后让他们与该陌生人交谈(Curtis & Miller,1986)。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参与者,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人际交往,研究者会提前给陌生人一些关于参与者的虚假个人信息,所以与陌生人见面时,参与者会预期从陌生人那里得到友好或者冷漠的反应。但实际上,没有一个陌生人知道参与者的任何信息,对这次交往是好是坏的虚假期望只不过是参与者的臆想罢了。(假设你也参与了这个实验:你认为即将谋面的人已经喜欢或者讨厌你了,但那人实际上对你一无所知。)结果怎样?
人们实现了他们的期望。预期自己将被人喜欢的参与者与陌生人打招呼时富有魅力,开朗而积极——他们的言谈举止讨人喜爱——并且真的得到了陌生人的喜爱。然而,预期自己被人讨厌的参与者则显得小心翼翼、戒心重重、畏畏缩缩,对方也的确讨厌他们。错误的期望再一次使他们的行为变为现实——积极的期望对人际交往有所裨益,而消极的预期则相反。
-----------------------------------------------------------------------
的确,长期对他人持有不同期望的人逐渐会制造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Stinson et al.,2009)。
- 一项研究计划发现,经常忧虑被他人拒绝的人,其行为方式往往更可能遭人拒绝(Romero-Canyas et al.,2009)。
- 对拒绝高度敏感的人经常会紧张地感受到别人的怠慢,即使没有人有意冷落他(Romero-Canyas et al.,2010)。
- 他们的行为令人讨厌,因而他们自己以及伴侣往往对亲密关系感到不满足(Downey et al.,1998)。
- 长期乐观的人比那些不太有希望的人享有更满足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的积极期望对伴侣关系有所裨益(Carver & Scheier,2009)。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他们感受到伴侣更多的支持(Srivastava et al.,2006),自信能和伴侣一起紧密合作,创造性地完美解决所遇到的问题(Assad et al.,2007)。
- 同悲观主义者相比,期望他人值得信赖、慷慨大方、充满关爱的人会发现对方对自己的确很好。
【自我知觉】
在第1章讨论自尊时我曾提到,自我评价是影响人们交往的重要因素。高自尊的人对自己友好的搭讪常常信心十足,预期他人会热情地回应。而低自尊的人则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讨人喜欢(Baldwin & Keelan,1999)。因而,怀疑自己的人往往也会怀疑自己的亲密伴侣,其亲密关系一般不如高自尊的人安全(Mikulincer & Shaver,2007)。
自我概念包括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全部信念和情感。我们的自我概念包含广泛的自我了解和自尊,自我概念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和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两种动机,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对正面、褒扬反馈的渴望)和自我证实(self-verification,对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馈的渴望)的动机能一起和谐地出现在喜欢自己和有正面自我概念的人们身上。
但对于那些真正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和不招人喜欢的人而言,情况却更为复杂。他人的正面评价使他们感觉良好,但却会威胁到他们的负面自我形象;负面的反馈和批评确证了他们的自我概念,但感觉糟糕。
自我提升的动机看上去是自动化的、相对无意识的、主要为情绪性的反应,而自我证实动机却根源于深思熟虑的、有意识的认知。这就意味着具有不良自我认知的人喜欢他人的表扬和恭维,但一旦有机会思考时,他们就不会相信和信任这些反馈(Swann et al.,1990)。
如果人们选择约会的恋人,自我提升是很重要的动机,人人都会寻找喜欢和接纳自己的伴侣。所以,即使有着糟糕自我概念的人也会追求能提供积极反馈的伴侣(Swann et al.,2002)。不过,在相互依赖更多、更投入的人际关系(如婚姻)中,自我证实的动机居于主导(这种现象叫婚姻转变),人们需要支持他们自我概念的反馈(Swann et al.,1994)(见图4.5)。

在恋爱的伴侣关系中自我提升非常明显;那些赞赏我们的恋人比那些认为我们有缺陷的恋人更让我们感到亲密。但一旦人们结了婚,自我证实的动机就居于主导。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的确认为不赞赏他们的配偶比赞赏的配偶更亲密。如果你现在的爱人自尊较低,当心婚姻转变这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