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本质
就像B站弹幕里同学所说的,杨老师讲的每一个小点都很有兴趣,但是串在一起却不明白他是怎样通过事例传输自己的观点的。
要去阅读,而不要去根据书名简介以及读者评价,去筛选书目。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说,名著经过时间的检验,都是值得读的,就算现在不懂,以后在某一个瞬间,书中讲的事情会对你的生活有所启发。
首先,文学的本质就跟事物的本质一样,所有事情都有表象和及其本质。
文学区别于非文学,或者是说文学追求的是美。他说比起真和善,美是更重要的。美的却不一定是真善的,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他在此举了安娜卡列尼娜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故事。小的时候,不喜欢薛宝钗,我是基于三角关系中更偏向一个美丽柔弱善解人意的女孩子更适合得到爱情,大概把自己带入了她的角色。他讲,薛宝钗是在传统文化规训出来的人,他的待人接物更符合世俗的标准,林黛玉则是直接的喜欢和讨厌,毫不掩饰,所以读者觉得这是真的、美的。听他简要介绍了一下两个人物的性格,我倒是更喜欢薛宝钗这样的人。或许也不能称之为喜欢,是更想成为这种人,至少会让我避免掉一部分的麻烦。
他讲的语言,符号,言语之间的关系。文学用符号构成的,但是要超越符号,言语是有更大的权利的。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需要关注绝对的细节。他让我们想想,在沙漠中看到一顿黄金,你该怎么把它搬回家,并把它兑换成通用货币,需要我们考虑到细枝末节,而这些细节是通过生活实践体验得到的。就像鹦鹉史航早期的抗日作品里面,讲蓝墨水和尿渍的事情。很多影视作品,包括我小时候写的作文,很难让观者产生真挚的情感,就是因为我真没有去亲身体会过,没有去审视过,感受过生活。但是我小时候写的作文也是真实存在过的。为什么不感人呢,我觉得小孩写作文还是要避免进入优秀作文的套路当中。
他讲古代诗词。古代的诗歌就跟现在的日记一样。我们现在能在课本上读到的都是优秀的作品,其实你要去深究古代诗歌的话,其他也就写的一般。
其中提到意识流,我真的很爱意识流这种写作方式,但我自己写的很爽。阅读的话很是困难。
比较主义,文学的创作是基于我们的语言习惯和体系的。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同时也会驯化我们的思考方式,所以文化差异出现了。但我考虑到拉丁美洲和美洲文学风格,又大不一样,英国文学和美洲文学风格,也不一样。也是有时代背景的因素在,他们的思考方式也不完全是语言所规训的。
大概就是这些,正事不做无用的知识学一堆。

© 本文版权归 hypothesi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