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的人生道理
查看话题 >原来,我的话并没有安慰到你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他人的“善意安慰”。
这些善意的安慰和建议,反而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是在提醒:你其实不够努力,你为什么不可以做的更好些~
看《机智的医生生活2》第九集有一个情节,是罗莎在病好之后跟宗秀散步时,她说:“我在生病时,才体悟到一件事,你生病时,我对你说的话完全无法安慰到你。”

“你的人生为何没有留念”?
“你现在才70岁,为什么要过那种生活”?
我生病的时候,别人说的话我完全听不进去。
脑中尽是“人生真没意义”、“好无趣哦”这种念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

看到这个情节,想起之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处于一种情绪很不佳的状态。
有一天晚上,朋友跟我聊天,她说了很多话......
但当时的我完全陷入一种情绪困境里,也是这种状态。
完全听不进去任何话,越听心里越烦躁,索性闭眼装睡。
不止是她的话,那段时间我鼓励自己的话、以及之前对我很有用的书、视频都完全看不进去,听不进去。
又过了几天,我状态好了很多,我们再聊的时候,她的很多话帮我解开了困惑我的问题,也让我更快的走出了这种情绪不佳的状态。

因着这个情节,我也开始反省自己之前的随意“投射”。
一个多月前,朋友找工作不是很顺利,就总说要回家。
那段时间,她自己也蛮着急的,面试了很多次,没有合适的也很烦躁。
从广州回到兰州,她的职业在这边可以找的公司非常少,薪资待遇各方面也相差很大。
这其实很正常,这是回来的时候就预料到的,但真正面对的时候心里的落差还是蛮大的。
我是可以体会到她的情绪的,但她提起回家这件事情时,我跟她说的却是:“你怎么一遇到点困难就想放弃回家,没遇到合适的我们可以慢慢找”,这一类的话。
后来,等她工作稳定下来,我们再聊的时候,她说:“我并不是遇到点困难就想回家,而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就是回家,你却总说我是遇到点困难就想回家。”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回想了一下,当时我也应该跟她说了很多话。
但说的这些话其实也完全安慰不到她,也鼓励不到她,甚至这些话还挺讨厌的。
这些话投射出来的意思其实是:
我知道满意的工作不是那么好找,我知道你着急,但我还是觉得你应该再坚持一下,再忍受一下,不应该这么轻易放弃,不应该遇到点挫折就逃避。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虚假普遍性效应”,是说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倾向,就是会过高的估计他人会像自己一样思考和行事。
我们总是会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在于我们作为旁观者,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内心来“投射”他人,用自己的反应作为线索来推断他人的反应。
但当我们不能深度共情他人的困境时,就根本体会不到他人内心的难过,却自以为可以安慰。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情绪困境,或者陷入当下解决不了的事情时,需要的并不是他人“善意的安慰”。
甚至这些安慰也根本不是安慰,反而是内在痛苦的否定。
当看到别人陷入这种状态时,也不要去做过多的评价和善意的安慰。
不如默默的陪伴,给ta一个安全的空间,反而是最好的善意。
而就算是正确的话,善意的安慰,一个人也可以不听。
对错,远远不如空间、边界、主体性重要。
每个人都并不是真的想要放弃,真的不努力,只是想要一点自己的缓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