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读书(二)
读库14岁懂系列,七月出了两本书,《那些尸体告诉我的事》、《你也是个传播者》,作者分别为法医学者上野正彦和记者外冈秀俊。最后一次回家拿东西时,将它们放进包里。医生和记者,都是疫情中重要的人。
上野医生从死看生,他说“人生本来就是充满光辉和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活着就肯定会痛苦、悲伤和失落。但请一定要忍耐这些负面情绪,反抗它们,努力生活,这对人生来说非常必要。”这次扬州疫情,没有死亡病例,但有人生病、有人隔离、有人滞留,很多人都经历着分别。某天,我在友爱花苑小区值班,从门口望去,看见曾经每日必经的回家路——樟朴路,想家的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后来,我在《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之《相逢》中,听到旁白“远望可以当归”,找到同样的心情。书的最后,上野医生再次表达:“会有痛苦的事,但开心和喜悦的事也会像山一样多,这就是人生。请自由地,豁达地,尽情地活下去。”是的,经历过封城、封小区、封家之后,能下楼散步、出门买菜、呼吸外面空气,都是值得书写的开心和喜悦。
《你也是个传播者》让我有两层比较大的收获,一是知道如何把一件事理解透,且能去伪存真,为传播做准备。即从自身出发,怀着“问题意识”来研究新闻。当然不能只检索一篇报道,而是要浏览前后多篇报道,掌握事件的发展脉络,把握整体走向,确认其真实性。二是如何记录自己的发现,并传播出去。本书大的目录有四个,分别是收集(找到想传达的东西)、取材(培养客观能力)、编辑(为了让更多人理解)、传播(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发布”。其中,传播是我的软肋,写而不发的背后是对自己的没信心和期望高,看似矛盾却互相佐证。作者分享了他从慌张到自如的心得:“如果转变想法,‘我就是这样,希望大家看到我本来的样子’,就能在发言时成为自己。”“所谓交流,就是双方热情和诚意的交换。所以,锻炼交流技能,重要的不是学习技巧,而是学会诚实面对自己,带着诚意和热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分享文章、组织鸟窝还是日常问候,有热情和诚意,便心中不惧。
李辛在《经典中医启蒙》写:“即使困在家里,没有荷花、没有绿地,但是心里可以有荷花,有光明,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往来古今之圣贤,有万古不变的道与心。”《庄子》就是这样的存在。疫情初始,回了趟家,第二天小区里有人确诊。主动上报,却也挨了批评。那一刻,“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让自己不再纠结。核酸检测现场,听见一些村民不友好的声音,“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按下想要争辩的念头。封控小区执勤,看见管理的规定固执僵化,“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不似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尽己之力,保持平衡。
《十三邀 第五季》第十三期许知远对话钱理群,钱老分享了在后疫情时代对自己的要求: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等待,很多事情现在都不能着急;坚守,不能在一片混乱中就跟着大家走,要知道自己的基本价值和立场。如是,如是,这些也离不开阅读。一个多月的疫情,困在单位,让我多出密集读书的时间,依靠它们,我才能冲破封闭、隔离和随之而来的烦躁。难怪项飙在《困在算法里的不止外卖小哥》说,“困”也是一种更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