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死的小强吉他日记(16)第一次扰民纪念

我猜,我再不更,大部分人都会以为我已经放弃了练琴。其实,这么几年,每次更,看的人都不是同一拨,可见铁打的豆瓣,流水的ID;铁打的吉他,流水的玩家。今天没什么主题,就是太倦怠了,可能自己也需要总结一下,瞄一眼今天的脚印比上回的,距离目标,还是又进了一小步,这样又能克服倦怠,继续以蜗牛的速度爬下去吧。
本来这更叫做《倦怠期》,所以才会配扑街的图片。但刚刚我还在想本更的标题时,发生了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我每天基本从起床到入睡,都开着我的喇叭,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今天中午,我边吃饭,边听着流行,忽然感觉墙壁震动,传来两声咚咚,肯定是因为心虚,我马上反应:肯定是邻居投诉我音乐太响了,因为我一直幻想这种“摇滚”情节会发生在我练琴的时候。于是我立马把喇叭关了,然后有人来敲门,咚咚。我擦了擦嘴,找个口罩戴上,可开门又不见人。毕竟我也是社恐的,不想看到邻居的脸,我知道他是哪一户的,他们总是晚上把垃圾丢在门口,我还写过一张纸条让他不要这样做,他视而不见,依旧我行我素。过了一会,我家连接一楼的防盗门的对讲机响了,这个时候,我宁愿相信是居委会来提醒戴口罩的,哈哈!我是多么不愿意面对现实啊。接听起来,就是一位压抑着愤怒的爸爸:“你是在放歌吗?你放歌的房间和我宝宝睡觉的房间连在一起,能不能不要放了?”我说:“不好意思,好的,不放了。”他还补充:“他平时一点到三点睡觉,这个时段不要放。”我说:“好的。”不放就不放吧,我就躲到房间里,边听CD边写日记吧。邻居也不容易,估计压抑忍耐了漫长的时间,有时晚上十一点,我也会扫扫弦,结束时都是以“不扰民”来作为借口。可是今天明明听的是大流行,梁静茹、杨丞琳这样虚虚弱弱的。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你一直准备着什么,它就一直不会来,它总是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来临。老实说,最近真不想练琴。每回去健身房,教练都会问我,哪里酸痛啊。我说:斜方肌最痛。他就会说:“把琴扔了就不痛了。”我也悄悄地发现,右腿放琴的地方,肌肉已经长出一条浅浅的槽,用泡沫轴滚了,也弹不起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人发视频给我看,一个6岁的小孩,据说学琴5个月,弹《真的爱你》的SOLO,小手指飞快,溜得一批。我说:我学琴5年,也练着同一段,速度大概是他的两倍。有人儿子高三,忽然喜欢上一个弹电吉他的女同学,自己天天苦练,两三个月已经拨片扫弦弹唱流畅。去年推拿店认识的,学吉他的技师,我时不时还去找他按摩,这次见面他都和我聊基金了,还感叹:还是你能坚持,我现在都很少练了,像你那么多劳损的,弹琴就当做一个爱好,玩一下算了。所以,现在再有朋友说他想学吉他,我一般都是凭经历劝退,何必啊,一把年纪该吃吃该睡睡,该躺平多好,什么rock star、音乐、热爱、坚持,都是执念甚至是妄念吧?
《披荆斩棘的哥哥》火了两个星期,我才开始看。妈的,又看到李铢衔因为手腕受伤了,弹了十几年的BASS,现在弹一下都疼哭。于是我想起,有一天傍晚,练琴练得身心疲惫,随便上街吃个快餐。手腕很痛,总是怕弹下去会不会就残废了。和我坐同一张桌子吃饭的,是一位银发奶奶,七十多岁的样子。她吃完饭,仔细地把打包好的饭盒放进环保袋,我不会猜她是带回去给老伴吃,我觉得她是要打包明天中午自己吃。我忽然好悲伤,自己七十岁的时候会不会像她这样,孤零零一个人,靠吃打包的隔夜快餐过日子。就在我给自己加戏的时候,老奶奶把环保袋勾在她的左手臂上,天啊,原来她是没有左手的,这个结尾也太震撼了。没有左手的奶奶,用小臂挽着装饭盒的环保袋,转身离开,姿态优雅。
李铢衔、银发奶奶,想起他们,我觉得我还是要练下去吧。既然已经给邻居一个砰客(punk)的形象,那还是得努力做到名副其实吧,争取哪天让他宝宝听着我弹的强力五和弦入睡。也必须在嘈杂的世界里,屏蔽掉一些声音,保住自己的执念。试论练琴能获得什么?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恐怕一件都没有。非要比较,就和昨天的自己比吧。
P.S. 7月中,去了一次深圳迷笛中心。曾经以为,我第一次踏进深圳迷笛中心,就是去报名学电吉他的日子。事实上,并不是,不怎么听核的我,去那里看 “联核制躁”。迷笛还是够硬核的,把战国舞台直接搬到室内,室内circle pit,围圈狂奔、挥拳跺脚的人第一次见,核也太好甩头了,当晚就脖子疼得睡不着。想起有一年春节,张帆写了几句新春致辞,我在官微下评论:校长,好想做你的学生。但愿下次更新的时候,我已经在深圳迷笛学电吉他,这样也能勉强算是张帆的学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