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终将会离开
这是一篇关于《爱在日落黄昏时》的观后感/流水账...
距离上次看《爱在黎明破晓前》已经一个月过去了,都说爱在是三部曲应该一次性看完的,可我从来都不按照应该的节奏来看剧,第一步破晓看的时候的确是有感动的,但是更多的感受是不切实际,一见钟情就不切实际,灵魂伴侣更是天方夜谭,普通人永远不应该相信的艺术的偶然性会真实的发生在现实当中,那么第一部的偶遇的默契,无话不说的契合,更多的是憧憬和期许。甚至于到了第一部的结尾,互相确认心意的时候,我始终认为这是一种类似于片刻欢愉之后永不相见的露水情缘罢了。
相较于第一部,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时》更像是一场经历的共鸣,即使是在第一部那种怦然心动邂逅我也是经历过的前提下,第二部的触动也是无可比拟,我想说的话很多,但大概也只能写下记忆深刻的几个点了。
开篇的重逢就是小概率事件
开篇的重逢其实就非常的不可思议,茫茫人海的两个人,没有任何联系方式,初次相遇后的半年之约未曾重逢,而是经过9年之后的刻意寻找后再次遇见,这种几率在人生中本就不可思议,那么多错过的人,甚至是刻意出现在对方的熟悉的领域里去偶遇的人都未曾如愿以偿,电影里戏剧般的以此为开篇,这部电影的基调就是小概率的不可能事件,其实一开始我就觉得悲伤,因为这种重逢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自我情窦初开的年纪起,我当时就明白,对于你把他放在心上的那个人,始终都是离别大于相聚的,我初三第一次暗恋隔壁班的数学课代表的时候,我就明白这种感情如果我不说的话,未来没有机会相遇就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事实告诉我的确是这样,即使是有个同一个地方的大背景,我和隔壁班的那个男生也再也没有遇到过,像两条直的生命线,只是在初中的时候交汇了一下下,然后就再也不会交汇了。后来我也遇到过很多人,高中隔壁班的那个男孩子,大学我的初恋男友,毕业后旅行中认识的驴友,以及偶尔遇到的心动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如昙花一现般的短暂的在我生命里出现了一下,短暂的陪伴了我一段时间,然后便离开了,离开便再也没有回来,再也没有重逢。
相信命中注定和缘分
其实有点矛盾,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却还是相信命运和缘分,相信那一些小概率事件会真实的存在。居中女生说总要相信些什么,也是在矛盾的前提下,她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党派没有组织不信神佛,但是信星座,因为星座理论里面他们俩的射手座和天蝎座是绝配。这样太像现实的我们了,那些让人敬仰的神殿,只在无知的人心中灵验,都知道是求神拜佛是无用的,但是如果灵验了那它就是真实的如我们所愿。永远是选择能够让自己合理性得到解释的一套理论体系去相信,或者说我们相信什么其实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符合事实即是真理。但是符合事实即是真理,又是多么狭隘的观点,不过都是自欺欺人罢了,真实的人不过都是唯心主义的信徒罢了。
还有就是命运好像从来都是喜欢捉弄人,而非给人以温馨或者幸福。他曾经为他去的巴黎,她为他去的纽约,在命运眼里好像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并不是你努力想要去左右它,它就会给你回馈的,不是的。正如剧里在塞纳河上说的,在决定结婚前特别特别的想要见到她,似乎都看到她了,事实上的确可能是看到了,因为那时候女生的确住在附近。可就是偏偏差这么一点,最后他按部就班的结婚,她在此之后回到万里之外的欧洲,明明互相都想见到对方,互相都在等待对方,明明就在不远的对方,可命运就是这样开了个玩笑,错过了就是失去了。
自我保护在坦诚前的脆弱
在涉及与他人的亲密接触以及谈及内心的想法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有自我保护的,一是口是心非的说着似是而非的话,二是对对方永远的有所保留。就像是男女主面对未曾成功的在约定的时间重逢,两人都极力的否认未曾在6个月后返回去过维也纳,所以错过成了两个人选择的结果。这两种行为都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但却又是所有人经常做的,好像有这些欲盖弥彰的斗篷之下,好像就更安全一些,好像别人看不透你的时候就会伤害少一点,说着不是疯狂否认那些自己很努力去做的事情,说着不要的时候又疯狂的期待,不敢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却希望对方的诚实,为什么呢,仅仅是害怕被伤害还是自私。
对待剖析自己没有人是不害怕的,我曾经想过,和一个人谈恋爱或者是交心的交谈,就是一个自寻死路的过程,你将毫无保留的把自己解释给他,你未曾有过掩饰得把所有内心赤裸裸的交付于人,此时如果对方并非良人,轻则尊严扫地一文不值,重则人心两失痛苦万分。女主在出租车上的坦诚简直就像是我自己在发言。我们都渴望爱与被爱,于是我们带着善意去寻找能够产生爱情的另一个人,我们都希望能够天天见到对方,被满满的关心和爱护所包围,渴望能够拥有灵魂的共振和和谐,可是,随着见过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发现爱的内容和形式的契合才是最需要的。很多人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有彼此的关心和依赖,过着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却鲜有能灵魂交流,于是逐渐厌倦了天天见面的那种朝夕相处,于是在后来他们离开的时候也并不会感到悲伤,并且这种受过几次伤之后的防御让我们越来越不相信浪漫,最后让自己变成男人的导师,教会了他人如何去爱,却并未让对方爱上有防御的自己。
那些男人的出现只是为了让他们告诉我,你是个好女孩,感谢你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但是我并未爱上你,所以我只能陪你这一段了,感谢你的出现,但是我不得不离开去和那个面对我没有任何自我保护和防御的傻女孩在一起。为什么总是这样的呢,是真的因为已经被伤害怕了,还是心里为那个永远不会伤害自己的人留有一席之地,所以别人根本都不进呢,也许也没有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好的情况也就是相爱的人出现也许达不到,但是总能避免再次被伤害的坏的情况了。曾几何时,爱情的期许已经从互相享受爱情的美好变成了不受到伤害了。
有细节的才是爱情
电影里说会很想念一个人很平常的细节很久,每个人于她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取代任何人,她记了他的胡子,为什么记得他的胡子呢,事实上要到一定非常近的距离才能记住胡子,所以她记住的其实是和他非常近距离的接触时的或许是怦然心动或许是小鹿乱撞吧。这也是为什么触动我的地方,我见过很多人,实际上记住的也不过是某一个特质,诸如看我时候的坚定的眼神,诸如想要掩饰什么而故意眯起来的眼神,诸如被我看穿后的脸红红到耳朵的不安,还有比如我心思没有在人身上反而转移到着装上的比如小脚裤和厚底鞋,这些是我记住他们的原因,也是我怀念的特定画面,如图老电影一样,或许没有那么全面,但是这个片段尤其清晰。
我没有经历过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那种相敬如宾平淡如水的,于我而言,我记住的那些寻常的画面,都是没有褒贬义的画面,就好像是那个时期的爱情的符号一般,在漫长的时间轴上,这个符号代表我那时候的爱情,代表我的态度和想法,年轻时更多的是对方是什么样子的,而今我更怀念与别人在一起时的那个自己,以及一起看过的风景和心境。我想这也是成长吧,我终究应该学会为了自己的开心和满足而活着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