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
这年头,喝着酒,啃着零食,有好友陪着你聊聊艺术聊聊哲学,角落里还卧着一只安静的齐刘海的狗,直至凌晨三四点,算是无比畅快的事。
朋友通过朋友,不经意间提起你,满是关切,理解和支持,也算是身在幸福。
今天聊到一则隐喻,提到兼容。
一个盲人,一方面完全看不见,另一方面不得不信赖“看不见”的地图导航。盲人得兼容无感觉和被概念化的非可视化地图。
违背自己的感觉而依据抽象的理性,常人要做到这个实属不易。
另外,还聊到当下的生存方式。
显然,现在大多数人,是不快乐的。
原因有很多。比如经典思维的沦陷,以及假性叙述。
和经典思维沦陷呼应的,是现实的解构。如现在的人,很难有大面积的成就,有小块的成就,就已然优异,尤其是学术方面。如,以前的和尚,一定比现在更踏实。以前的和尚,不会像今天的和尚那样面对自己难以理解难以触及的高科技等,不会因享受高科技的福利而不得不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怀疑。可以说,自我怀疑,自我贬低,贯穿了当下活着的人。活着的人,尚未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承认,理解和消化巨变。因为难以理解,就只能应对,并总结出各式混乱的经验。
另一个解构的例子,是现下认为的美。就拿美人来说。现在没有美人,只有美的眼,美的鼻,美的脸型,美的衣服,美的状态…… 美在技术层面上确实可以做到规划,批量,以及像乐高那样组装。
我们似乎很难以经典的思维方式或者要求生活。比如爱情很难再是纯粹的,成就很难是巨大的;从事自己理想的事业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很可能是两三场改变之后的事情。那么,难道以前的爱情就是纯粹的,成就就是巨大的,而理想是一蹴而就的?未必。以前纯粹的美好,一定参杂了蛊惑人心的叙述方式。
不管怎样,我们得习惯于像盲人兼容无感和抽象那样,兼容还未登场的理想和无论如何都不符合理想的第一步,做到进步而不内卷更好,而不是把自己交给概率游戏和决定论。我并不相信人能活出量子世界的随机。
关于假性叙述,说的是当下如打不死的小强那般的说话方式。我只知道,关于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很难是表面的基于事件的原因。学心理学的好处之一,是能大致把握非直接因素的比例,这个比例通常比想象中要大得多,且往往有决定性。人的自由意志和因果观,可以被过去牢牢牵制,可以被场合轻易扭曲,更可以被自己随意更改。如果人是理性机器,那大概不会出现潜意识的问题。回避潜意识归因,就相当于把自己当无聊的机器。
和假性叙述对应的,是假性听众。假性听众,往往由不对推理负责的实体和非实体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