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记录「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

终于写到双年展了,7月份看的展,下午一点左右到当代艺术博物馆,花了快三个小时才看完整个双年展所有的内容。这个展览的内容可以说是非常翔实、有诚意的。整个展体量非常大,贯穿整个当代馆的三层楼,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展厅和展区串联在一起。展览的内容和形式都很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雕塑、装置、手稿、绘画、表演、宣言、录像、电影等等各种方式呈现出来。

同时在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展览还有「树,树」展。两个展览都以自然元素作为主题,但是两个展览的内容与安排方式都是完全不同的。「树,树」展以非常具体的自然物“树”作为主题,其展览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树与艺术和科学的关系进行探讨。而双年展的主题却不只聚焦在“水”这个具象物身上,双年展将关键词扩展为“水体“,将所有作品的共性归为所有生命共性的“液体”状态。因此,双年展所探讨的议题范围更广泛,一切和生命有关的艺术思考都被涵盖在内。在这个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于“水体”这个概念各式各样的看法与实践。
-建筑-

此次双年展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从建筑方面来讲,这座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成时间在2011年,比浦东美术馆早很多。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后续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在城市未来馆的基础上进行的翻建和拓展项目,而城市未来馆曾是建成于1985年的南市发电厂。如今,这座建筑物已成为功能完善的艺术公共平台。整个建筑的布局保留了最初的大气、通透的的厂房风格。楼层打通的地方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的最顶端,在顶端处还保留了橙色大型移动挂钩,大型的装备和整个具有未来感的简约建筑有些冲突感,但是了解到这个建筑的改建史又会感觉这个大型机械装置穿越时光,与翻新的内部设施彼此十分恰当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浏览完展览内容以后,可以在进门左边的长阶梯上休息。整个展馆将左边的空间设计的非常通透、宏伟。将主要的展览区域都放在了建筑的右边,使得整个建筑内部空间的间奏明显。

展馆外的天台上可以供游客们散步和观看景色,在这个大的平台上也可以摆一些艺术相关的装置作品。在建筑顶端保留了大量的管道,为简洁的建筑外形做点缀。

看到当代艺术博物馆外形的第一感觉是,很像法国的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都是外观比较规则的长方加上内部有趣味的空间设计。不同在于,蓬皮杜外观的颜色更加丰富,但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主要以灰色和橙色为主色调,外观看起来更简洁明亮。
-展览-
-1-观察与被观察

这是一个连通四层楼的大型装置,从楼顶悬挂下来的陈旧的绳索和铁吸盘,装置的下方设置了纯净的白色沙池,人们可以在沙池里走动并抬头观看上方的装置。最上方的楼顶使用了天光玻璃,下午时分阳光洒落在洁白的沙池上,留下装置的倒影。

在沙池的一角,放了一个显示器,人们可以以俯视的视角看到另一个沙池的人们的动作。有人在认真欣赏展品,有的人在拍摄。我们以一个新的视角观察着场所中的一角,但在经过刚刚那个沙池的时候我们也不知不觉的成为了别人观察场所的对象之一。
-2- “距离永远是爱”
经过一些各式各样的装置以后,我进入了双年展的第一个放映室中,这个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个概念型的艺术短片,以三屏影像为载体。在三个屏幕之间切换的节奏非常有趣,观者不知道下一个亮起的屏幕是哪个,三屏影像将影像这个媒介跳脱出固定的视点,观者在三个视点之间来回切换。三个屏幕之间时而连续时而断开,有时像乘坐大巴时的车窗外连续不间断的景色。而且,有趣的是,在这个影片中,三个屏幕代表三个不同的视角,有的视角来自地面拍摄仰视的场景,有的是平视,有的是以主角的目光作为视角,三个视角记录同一个事件,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


虽然是概念作品,但是整个影片拍摄风格很清新,体现出一种人与植物共生的感觉。而影片中一些荒诞的行为(比如把类似树叶的东西套在头上),和明亮干净的环境对比,形成了一种怪异又唯美的感觉。

-3-黑色幕布内

黑色幕布内三个旋转着的水轮,因为四周的场景都非常暗,所以乍一看还以为是场馆里真的放置了三个发光的水池,走进才发现是投影下来的实时拍摄。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张家古楼里面,吴邪遇到的水中镜,在四周没有光的情况下自身发光的谜题。
-4- 造梦空间

那是一间小小的房间,入口处的遮挡帘被风轻轻吹起,从外面听不到任何声音。但是进入这个房间以后会惊喜的发现自己好像走进了成百只小老鼠的甜蜜梦境中。

这是整个展览我最喜欢的一个空间。如果说在这之前看过的每一个展品或者装置都使我努力地思考或者体会,那来到这个空间以后,我只是感觉这个作品给我掉入梦境的感觉,使我变的放松和愉快。好像在粉色的果冻里游泳,看每一只在睡梦中又即将醒来的小老鼠的样子。以及在吸音的空间中播放着的不同版本的Mr.sandman。我在这个房间里停留了很久,离开又返回。和房间里歌曲的歌词一样,“Mr.sandman,bring me a dream." 我愈来愈发现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此,作者虽然没有与观者心灵相通,却能用一些物品的组合去创造不同人之间的共鸣。It made me overwhelming.
-5- 呼吸?又或者是海浪

这是一个声音加影像的艺术作品。是两个艺术家通过数倍放大声音的麦克风录制自己呼吸的声音。在放映室里闭上眼睛,会感觉这种呼吸声就像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又像狂风天气暴雨落在树林的声音。这种人和自然“共音”的交汇感十分有趣。艺术家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6- 意识的流动

如果是第一次看到郭凤怡的画可能会被吓一跳,密集的线条、似人非人的外形、一些看上去幼稚的笔法。郭凤怡的画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像是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人试图去记录什么东西的感觉。又像是小孩子的涂鸦,肆意又有些任性地绘制出线条。她的两幅大的作品都在双年展展出了,两幅画的主体都是一个类似人形的东西,内部有很多类似于佛陀或者内脏的形状。一开始并不明白这些画要表达什么,直到我看到作者的介绍才豁然开朗。郭凤怡是一位中年开始创作、自学成才的画家(这解释了为什么她的画作中笔触带着一种天然原始的粗犷感)。她起初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开始练习气功,但之后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体悟,许多视觉幻像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这也解释了,画中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又内涵无数联系与顺序的笔画走向——这是气的运作路径。郭凤怡把气功中身体的运作方式以抽象的绘画方式表达出出来,同时被表达出来的还有来自郭凤怡身体中气息不平衡的一面——她患有疾病、疼痛时刻提醒着她。她创作的目的十分单纯,并不是为了画而画,而是单纯地、淳朴地通过绘画这一方式去表达她的感受。这是一种纯粹的绘画目的,我也看到她后来还有结合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玄学风水等知识,对身体做计量。以理性的思路,用感性的方式,表达感性的内容。从她质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以液态的方式运作,也看到她描绘暗示了某种精神世界的存在。

-7- 泥土和身体

这是我很想记录一个装置体验方式的设计思路。在这个放映室里,作者设计了一个互动体验游戏,三个不同的图腾logo,对应这大屏幕前的三个装着土壤的木质图腾装置。游戏中,每一个图腾代表着不同的探险路径,艺术家作为主人公拿着360度的摄像机在大海、森林、湖泊冒险。观者可以任选一个图腾,驱动游戏主人公进行探索。
这个装置最有意思的点在于观者选择图腾的方式。并不是用手指触摸屏幕,而是用手触摸土壤。这个装置的原理是,让观者一只手拿住一个带电的触碰头,一只手触摸湿润的土壤,使得低伏电流通过土壤传到,最后机器产生反应,识别选择。也就是说,作者用了一个科技的方法,使观者和自然物产生了互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互动方式。
-8- 温柔的鲸鱼梦乡

这些展品我都是按当时 观看的顺序写的,光打字我都已经觉得累了,当时看展看到这里的时候应该已经花了快两个小时。长时间的走动与站立和展馆里强劲的冷气使我腰酸背痛,直到我走到了鲸鱼大厅。这是一个圆形的大厅,中间是一个发光的大型贝类,贝类上方挂着圆盘状的LED屏幕,放着海洋相关的影片,四周是巨大的鲸鱼布偶。很多游客或做或躺在鲸鱼的身上,有的在休息、有的在看上方圆形屏幕放映的内容。虽然说,这个空间看上去更像是儿童主题的装置,但是巨大的鲸鱼布偶身旁倚靠了不少疲倦的成年人。我也在上面躺了很久,甚至不想起来。躺着的时候,我突然觉得鲸鱼好温柔,它让每一个躺上去的人都变成小孩子,你可以躺在软绵绵的鲸鱼身体上做一个咸味儿的海洋梦境。
这个展览空间也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空间,它打破了美术馆一种严肃的氛围。观众在这里可以躺下来,可以依偎在爱人的怀里,休息。这也使得观者能更好更充分的体会这个空间以及作者想要传递的感受。
ps:印象很深的是坐在布偶鲸鱼旁缝缝补补的阿姨。因为很多人倚靠在鲸鱼布偶上,导致鲸鱼背上出现了脱线、露出棉花的情况。阿姨在旁边耐心的缝合。这是双重守护的关系。鲸鱼守护着疲惫的游客,阿姨守护着受伤的鲸鱼。如果这也是一片海域,那阿姨一定是里面最善良的美人鱼公主。
-9- 愿望价值许愿池


这个系列的作品是我在双年展看到最有趣的一组。你可以用一个非现实价值的token,贴在你最喜欢的一个作品下,完成你对这个的重新“赋值”行为。这个作品在有趣的同时 ,也引起了我的反思:艺术品的价值是仅仅用金钱就可以衡量的吗?还是可以用其他的任何东西衡量呢,如果我觉得这个艺术品值得三首好听的歌,这样的说法会成立吗?再者,系列作品命名为「净手池」,我们把双手放入代币中淘洗,洗去的又是什么呢?
除了这个系列展品前面给出的一个有趣的形式之外,展品本身的内容也很有意思。


记得走进这个小展厅的时候,耳边就一直回响着史莱姆的环境音。创作者用了五到六个展品来表达一些当红又或者已经过时了的潮流。


在展厅的最后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两个帘子遮盖起来的小房间,房间里只有一个小洞有光,人们会凑到这个小洞里窥视里面的图像。这样的空间给我一种西方忏悔室的感觉。

总结来说,今年双年展是一个包裹着大量信息的“水体”。一切的议题都和流动着的生命有关。但是整个展览的切入点太宏大了,涉及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宽泛。感觉不像看到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展览,用很尖锐的矛去刺破一个社会、人性的痛点,而像一只很粗糙的拳击手套,试图去击打一些东西但是收效甚微。感觉总的问题还是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比较杂,而且许多作品的表达方式太前卫,以至于不看解说的话很难理解。如果说可以重新规划展览的内容的话 ,我会选择把展览内容进行更细化的归类,主题相同的放在一起。但是需要把影像类型的作品间隔放置,因为影像类的作品欣赏起来比较费事费力,参观者精力消耗比较大。这次双年展就出现了,一下子四五个放映厅连在一起,一圈看下来头昏脑胀,彼此题材不同市场不同,每一个主题都需要费心思去理解,所以到了很后面的影像作品就很难有耐心看完了。一些比较前卫的作品、大型装置(比较重要的作品)可以安排更详细的展签或者是设置解说人员,这样更便于观者对于作品的理解。现在大部分展品的展签都是小小的一个挂在作品旁边,观者很难看清。但是现在的展览是否可以打破这个传统规则,尝试制作十分打眼又便于阅读的展签呢?感觉这个方向还挺值得去拓展的。期待未来更多的双年展、三年展,希望可以看到更有意思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