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繁花
严肃来说的话(不是帅哥美女超长mv的话),王家卫电影的魅力之处是,当人们的经济水平开始达到城市生活的水准,开始向往他电影里描绘的东西,自然会被他的电影吸引。拍脸,拍身段,拍怅然若失的爱情,慢镜头、长静景,配大提琴探戈,看张曼玉矗立在人间烟火中好像让人觉得格格不入,又让人好想做那个张曼玉,看买完凤梨罐头坐在街头的金城武,又让人陶醉在失恋跑步的淋漓里。这才意识到王家卫电影里的帅哥美女也许不是流量,不该诟病。
因为当我们也吃到阿菲卖过的快餐,去过宝荣工作的酒吧,即使电影里的年代已经到了需要回顾的年代,他的电影依然可以让人销魂,这种销魂是电影本身携带的诗性,你说他的电影没看点,其实他的看点就在这里,无论是脸、台词、还是音乐。因为王家卫给每个人每一天都能遇到的不同意象注入自己的符号,用台词让每一种言行都变得诗意,变得让人想去模仿,想去找到一个接受你一张船票、火车票、飞机票的人…他创造的是一个独特的六十年代。直到很多年后,再念起里面的台词,“-我刚好想吃芝麻糊。-是么,就这么巧?-就这么巧。”好像一种暗号,一种唱词,在新的年代延续。
金宇澄的文字是很难用画面拿捏住的,至少和王家卫的风格很有差异,上海和香港很像,很多地方又不一样。比如繁花也有男女偷情,但没有青春和唯美主义给他正名,不是当事人的私密隐欲,是典型的江南人楼里邻居嗑瓜子八卦的快乐。繁花是很市井的,很巧妙的,他没有那么华丽,没那么多霓虹灯老相片滤镜,但是它更像机巧盒、五彩斑斓的梦,穿梭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年代,有一片在老弄堂里穿堂而过的纯真,也有纯真过后七零八碎在迪厅的虚荣。像读红楼梦一样看时桩桩件件都真切,看完了又觉得如梦醒般都成了过眼云烟,是一种旁观者叙事般的自由和无能为力。看完预告之后不知道王家卫要怎么拍,至少不希望是这个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