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我又看了啥
中国人的两个字我
凡是关于宏观层面的视频,比如国内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关系等,弹幕普遍都是极其乐观向上的。基本上就是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然后只要持有这种观点的主讲人也能获得很高的赞。而到了中微观层面的视频,比如房价或者年轻人生育等等,弹幕普遍又悲观得不行。基本上不是彻底放弃躺平就是宣泄不满。然后任何还试图劝大家乐观一点,现实没那么可怕的主讲人都会被喷。 如果假设视频一家的受众是固定的,即青年群体,那么我们会看出这么一个奇特的现象:他们在对于国家前途无限乐观的同时,对于自己的前途却极其悲观。然而很明显,这两者是根本矛盾的。
【我们的狄更斯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看到上述文字的时候,觉得研究不同类型短视频的弹幕内容,也是一个不错的论文选题,先mark。作者在文中也解释了这一现象,即可以说,中国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作为国族一分子的自我”,当国族强盛时,自己也与有荣焉,为之振奋;另一个则是“作为私人个体的自我”,和宏大叙事无关,只是自己的现实处境。后者越弱,越渴望融入前者,以此摆脱卑微痛苦的个人现实,“我不要成为我,我要成为我们”】
为了刷简历而去做这些,对自己的提升意义在哪里呢?如果仅仅比拼简历的长度,那会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军备竞赛。我觉得,不如停下来好好想一想,每一份实习、每一个学分,我到底希望从中得到什么?(方可成newsletter|033)
【义务教育某种程度上也是不断内卷吧,我们学习的东西在过去10年甚至20年间没有本质区别,考核的内容也没有本质区间,但家庭投入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却在不断膨胀。孩子累,家长累。教育如此,实习亦是如此,去大城市找一份好实习,很多时候意味着这是一份倒贴钱的实习。】
你们可以选择用心把一件事做好,而不是同时做三件平庸的事。(方可成newsletter|033)
【好好想一下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行动不一定带来多大的改变,但不行动一定会更糟糕。而且,行动一定会给行动者本人带来改变。(方可成newsletter|034)
过去国际新闻是权威媒体的舞台,而今天网络让信息的传播去中心化;过去国际新闻围着权力打转,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成为新闻的主角。曾经牢固的价值序列被打破重估,曾经由男性把持的对政治的定义也开始松动。与此同时发生的,是“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符号化的想象,对远方的漠然和对他者的敌视。(随机波动Issue #15)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想起了bezos曾经说过的话「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瞬息万变的当下,传媒圈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人类的好奇心永不丧失,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渴求永不改变】
留意自己情绪保险丝的上限,选择一些自己最关心的议题去关心,对于另一些不公和悲剧,可以稍微隔离开来,留给其他人去关心。(方可成newsletter|035)
【在此之前,就问过自己是否需要关注如此多公众号全方位了解世界每天究竟在发生什么?但慢慢发现,那些远方绝大多数情况下与我无关,达到上限只会徒增我的fomo】
在这样厌女的环境中,弦子、拉姆、孝贞的故事不应该“被消失”、被遗忘、被曲解。正是她们和爱她们的人,愿意发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使更多人明白——针对女性的暴力,就是针对人性的暴力。(结绳志Issue#20)
【一开始对metoo运动抱着一种旁观的态度,单纯想着去了解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后来感受到了女性意识对我的影响,不知道是感同身受还是年岁渐长,总而言之,感受到了女性成长空间的逼仄。我们反讽却又只能习以为之,甚至在找工作的当下默认部分企业prefer男性且不再反抗。】
打游戏或看电视可以是专注的事(traction),只要它们在你的计划之内。相反的,做那些人人都会觉得是有效率的事情,有可能是非常糟糕的分心,如果你在不对的时间做它们。( Nir Eyal Be a Schedule Builder, Not a To-Do List Maker)
【近期备考的最大感受就是,我需要时不时从这些无休止的数字文字中解脱出来,否则真的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