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之于阅读的看法
(2021/08/18)
没有主动想要阅读之前,我觉得读书就是在浪费时间,光是上学用的课本,读起来都叫人苦不堪言,更别提看什么课外书了。第一次读课外书,读的尽是些在学生之间最流行的书籍,比如《爵迹》、《藏地密码》《西夏死书》《盗墓笔记》、《蛇城》一类,也不一定都能读完,多是些一知半解的剧情。直到高中运动会,读了一本张嘉佳的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年少时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被放大开来,书里的故事业绩在心里好久好久。 再直到大学,大二开始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气质和认知上的不足,想要读一些课外书,来充实自己,读了类似于《人间失格》《斜阳》《白马山庄杀人事件》《我是猫》《纳兰容若》等,但以前的顽固毛病实在太多,读的书不多,大三对很多书开始感兴趣,可以说是在冲动的情况下买了好多书,读完的却不多,只有《情人》《广岛之恋》《让我留在你身边》《云边有个小卖部》《撒哈拉的故事》《苏菲的世界》等,其他的都记不起名字。这种情况不得不让我开始思考其原因。 分析这个问题要从几个角度开始: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来说对自己是有益的?就以前的阅读经历来说自己到底获得了什么?现在读书是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之前相比不同在哪里?对于读书需要付出些什么?对于读书自己愿意付出什么?有哪些事物阻止了自己的阅读?对于阻止自己阅读事物能够采取哪些措施?沉浸式阅读与要哪些条件? 现在就以上问题开始反思。
- 读书的目的: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自己,促进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探索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丰富自己的见识,不做坎井之蛙。
- 读什么样的书对自己来说是有益的:说实话不太清楚,我只知道经典的书籍和经典的内容是最有价值去阅读的,可我连什么是经典的书籍都不太清楚。
- 以前的阅读经历获得了什么:只能算是一些闲书吧,真正让我身心受益的书籍霎时间我去恶劣拒不粗来。
- 先在读书是什么感受:焦虑,无法沉浸,走马观花式阅读,读过内容后没有很强烈的记忆,之前的度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书,现。看的都是一些有文学分量的书,,以前会沉浸在故事情节中,现在读的书却没有这种感受了。
- 需要付出些什么:首当其冲需要付出时间,其次需要付出精力,需要切实认识到自己读书的动力来自于哪里,权衡现在的生活中哪些事物比书重要,哪些没有书重要,提出替换方案
- 阻止自己阅读的事物:手机(占据了我大部分的精力)、睡眠(极大的影响了阅读的效率并一定程度上无法让我沉浸)、身体素质(不定时的会影响阅读习惯的养成)、安排之外的突发事件(会不定时占据阅读时间)
- 对于以上事物我采取的措施:控制手机使用时长和使用时间段(每日手机娱乐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娱乐内容含:淘宝、微博、短视频、企鹅社交、B站搞笑和鬼畜区,漫画,游戏);极力调整睡眠习惯,保证稳定的时间段和充足的精力;加入老朱的锻炼向组织,坚持锻炼,不计量;对于突发事件适当的克扣手机娱乐时间,克扣时长按照突发事件占用的时间加权后计入。
- 沉浸式阅读需要的条件:一本喜欢的书,舒适的环境,精力足够集中,比较放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