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读书总结 -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 02 文化的影响
[提示] 内容全部摘抄自原文,如有版权问题,请阅读原著,本内容旨在于分享关键信息。
文化的影响
1、看看当今的美国社会:
- 越来越少的人结婚成家
- 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
- 人们即使没有结婚也常住在一起
- 人们常常未结婚便养育子女
- 近一半的婚姻以离婚告终
- 许多儿童(40%)在12岁之前都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 大多数学龄前孩子的妈妈都外出工作
文化标准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Acitelli et al.,2011),它影响着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限定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
【未婚同居】
现在许多高中生认为情侣未婚同居是个“好主意”,因为他们能据此考察彼此是否真正能“和睦相处”(Bachman et al.,2001)。这种态度使未婚同居看上去很有道理,好像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在结婚之前的确就住在一起了。
然而,如果人们并没有切实的结婚计划,未婚同居并不能确保随后的婚姻幸福美满;相反,同居增加了夫妻离婚的危险(Jose et al.,2010),原因有若干。
- 首先,同居情侣彼此的承诺一般不如已婚夫妻,毕竟同居情侣还有选择的机会(Wiik et al.,2009)。所以同居情侣比已婚夫妻经常面临更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Hsueh et al.,2009)。
- 他们往往会遭遇更多的冲突(Stanley et al.,2010)、嫉妒(Gatzeva & Paik,2011)、出轨(Thornton et al.,2007)和身体攻击(Rhoades et al.,2009a),所以同居与婚姻相比,往往充满变数,前景难料。
故而,人们同居的时间越长,对婚姻的热情越低,越容易离婚。我们先看看图1.4: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居情侣结婚的可能性逐渐降低,但分手的可能性却不下降;同居5年后,分手和继续在一起的可能性就非常接近了(婚姻的基本模式则完全不同。夫妻婚期越长,离婚的可能性越低[Wolfinger,2005])。

虽然中西方文化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这种趋势却越来越相似,可能和经济上的联系更紧密?
【亲密关系变化的根源】
- 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富足,就越能接纳单身、包容离婚和支持晚婚(South et al.,2001),而全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提高了。教育和财政资源的充裕,足以让人们变得更为独立,与过去相比,女性尤其更可能不结婚(Dooley,2010)。而最近全球经济的衰退也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更多的情侣为节省金钱生活在一起,同居人数明显增加(Yen,2010c),但结婚率在赤贫人群中却在下降,没有稳定的收入人们并不愿意结婚(Yen,2010b)。
- 他们往往会“为了孩子”而勉强生活在一起),我们只要对婚姻不满意,就会理直气壮地结束夫妻关系,重新追求满意的亲密关系(Cherlin,2009)。
- 新科技也会影响亲密关系。人工授精、体外受孕,妇女能掌控生育!现代通讯科技也改变了人们亲密关系交往的方式。
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Secord,1983),即男主外女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
低性别比率的社会(男性较少)则倾向于颠覆传统,也更为宽容。鼓励妇女外出工作以自立,默许(虽不提倡)婚外性关系的存在。
当性别比率居高时,妇女稀缺。假若某男幸运地得到某女的芳心,他当然想长相厮守。方法之一是鼓励该女子成为家庭主妇,从而使她在经济上要依赖丈夫;方法之二是反对离婚(这正是20世纪60年代的情形)。反之,当性别比率偏低,妇女过剩,男人就不太想被一个女人拴住。这样,妇女就得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可方便地离婚。
因而,当男女数量发生变化时,人际关系的规范总是向着有利于男性的方向变化。必须指出,性别比率影响过程(即人际关系规范的变化偏利于男性)的假设只是一种猜想。
古罗马时代性别比率低,以骄奢淫逸而闻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性别比率高,以贞洁守礼而著称。美国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性别比率低,是随心所欲、恣意寻欢的十年。那么出现“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性别比率高还是低?答案是非常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