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精读总结(1)
既然这本书正式沿用了作者第一本书的名字,就一定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第一本书的出发点是如何克服困难。Scott开篇就说,人生困难重重;有种“苦海无边”的佛教范儿。因为困难重重,所以我们可以用四个自律法则来克服困难。
在这本书里,Scott进一步讲,人生复杂。这与“人生困难重重”并没有矛盾。人生的重重困难就是因为人生的复杂。它复杂到无法复制他人的走法,也无法用其他人的经历去预测,只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设法简化人生的复杂性是危险的。必须要接受这个现实,去理解复杂的人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Scott用三个议题来阐述这个中心:要成长,要了解自己,要追寻自己的God。
1. 要主动地成长。
成长意味着接受自身与外界的分已经分离,成为一个为自身负责的个体。为自己负起责任就需要不断学习。学习一定会经历痛苦,而以成长为目的的痛苦是健康的。不想成长才是病。不想成长的后果之一就是停止学习。然后不幸的是,停止学习不仅不能“冻龄”,反而会令人心态衰老。心态年轻、积极向上的人都不会停止学习。
为了成长,我们需要辨别痛苦的类型。一类是有建设意义的,一类是具有破灭性的。有建设意义的痛苦指出了下一步需要加强的经验。而破坏性的痛苦会造成精神上的疾病,是需要限制的。如何限制呢?Scott说,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个痛苦,你将如何行动呢?然后就按照答案来行动。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解决方法。就像度过一个休止符,音乐继续。但是这不代表忘记或者假装看不见痛苦,只是不去扩大,不去损失更多。然后,我们再去医治这个被限制住的痛苦。这个方法需要很大的勇气。勇气并不代表没有恐惧,而是即使带着恐惧也要前行。这个方法在后面被Scott用来处理责备和原谅。
治愈痛苦的时候,首先要改变态度:可以这么想,上天为了让你成长而特定设计了这个痛苦经验。有了这个态度就已经赢了。痛苦是因为对于伤害自己的经历有了意识。意识造就痛苦,也带来救赎。从这个痛苦中学习到经验,就把以前不在自己意识范围内的东西吸收进来,扩大了自己的意识。如此,人变得越来越能经得住痛苦,也不断扩大着自己的意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健康,完整,具有神性。
相反,拒绝面对痛苦的现实,拒绝扩大自己的意识,在行动上对自身的痛苦视而不见。并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与外界挑起争端。(这是为了强迫外界和自己合作来欺骗自己吧。)
由于别人的行为造成的痛苦不免激起愤怒。愤怒可以在他人侵略我们的时候保护我们。但是愤怒不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过程,而是需要复杂的衡量。有时候他人的侵略可能是一个误会,或者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或者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只有当确认发生了真正的入侵时,我们才会发出愤怒。
这也是一个评判的过程。可是,我们应该评判他人吗?很多圣贤书不都是说,不要评判他人吗?答案是,我们免不了评判他人。但是之前要先对自己进行评判,鉴别了自己在其中的责任,才可以评判他人。
我们也常常陷入是否以及何时去责备他人的苦恼。那就需要一遍一遍地向自己的God询问,一点一点地接近答案。这样的面对和追问需要强大的意志,而服从所得到的答案则需要谦卑。强大的意志是精神成长的有力支撑。但是若没有谦卑来驾驭,强大的意志会导致坏脾气,雷霆怒气,以及不当的指责。而软弱的意志注定导致失败。(我理解为,没有追问和辨别的过程就自动放弃,匆匆地做出决定,就浪费了成长的机会。)
指责他人会令我们上瘾,可能会变成我们的习惯。习惯性地指责他人,会阻碍我们向前发展,并且让我们蚀骨地自我消耗。这时候就需要问自己那个问题:如果没有这个痛苦,我此时应该是在做什么?答案就是:我没有在责备,而是在做其它有建设性的事情。那么就停止责备。停止责备就意味着原谅。
原谅不是一个选择,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原谅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容易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除此之外,简单而迅速的原谅是廉价且虚伪的。廉价的原谅可能会发展出自我破坏或者受虐的精神倾向。有意无意地,有些人似乎喜欢用自我破坏的方式,去彰显别人的过错。
原谅需要正面地直视邪恶。原谅需要经历有罪的裁定,起诉,申诉与反申诉等过程。不经过“有罪”裁定,就没有原谅之说。既然别人没有罪,原谅什么呢?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有机会“起诉”别人,也不一定等到别人的认错和道歉。比如:不知道施害者是谁,或者施害者(精神或肉体)已死。我们不可能忘记。一旦我们对他人进行了评判、做了有罪的裁定,一个过程就已经启动了。它也必须要结束。否则,我们会停在那里,停止成长,甚至萎靡。为了自己的益处,这个过程要有一个交代:原谅。有罪的裁定令我们自然地愤怒,当愤怒到一定程度,它开始造成破坏性痛苦,我们就要调动自己的勇气停止愤怒,限制痛苦。面对剩余的痛苦,我们可以认为从中学习到人生一课,扩大了自己的意识范围。从此,我们还记得某个经历,记得它所带来的痛苦和课程。但是,不再对这个经历产生痛苦的感觉。
(原谅绝对不是什么忘记所受的伤害,和施害人和解,甚至去爱施害人。这些不负责任的说法很害人。这样说话的人恐怕要多关注一下自己的精神健康。)
(当然,与施害人和解、甚至去爱他们,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些本身并不是原谅的内容。按照Scott的定义,原谅几乎是必须的,为了给自己卸下千钧精神重担。所以原谅可以是单方面的。而和解与爱并不是必须的,也不是单方面的,它们建立在双方的努力下。)
(当伤害正在进行时,没有原谅的可能。因为伤害还没有结束,评判没有结束,有罪的裁定也没有结束,更谈不上“起诉”。所以我觉得要格外理解那些陷在家暴中、还没有能力离开的孩子。跟他们谈原谅太早了。)
(而宗教意义上所定义的博爱,更像是一种态度。你可以讨厌一个人,远离一个人;但是你仍然可以爱ta,怜悯ta作为软弱的人类中的一员所经历的各种创伤。ta一定是经历了很难恢复的伤害,才把自己变成了那种令人讨厌和远离的样子。这并不是说,要因为“爱”而和这个人纠缠不清。)
我们必须成长,不能停滞在某个痛苦当中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没有无限的时间耗下去。死亡给生命带来意义,令每一天都成为生命的礼物,令人意识到:既然死亡一定会来,就要死得其所。因此,死亡激励我们在一个期限之内去搜寻生命的意义。
然而,世俗文化常常认为死亡就是一个错误的意外。面对死亡,人们会经历四个阶段:否认,发怒,讨价还价,抑郁,最后接受。对死亡的恐惧是正常的。对死亡的恐惧是因为自恋,觉得它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如果我们尽早地面对死亡这个话题,就能克服自恋并成长,并让死亡成为我们的人生顾问。
死亡是神秘的。而除了死亡,我们也会面对其它的神秘。我们的小船就航行在神秘之海。一个精神健康的人会不计代价地持续地致力于真实事物。而神秘就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得欣赏神秘,才能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
欣赏神秘意味着我们对神秘有深厚的好奇心,并享受在神秘之海上游弋,深潜,泼水,啜饮,品味。
我们大多数人对神秘的欣赏和喜爱,是休眠的。心理治疗中的病人需要面对的是他们自己内在的神秘。
人们可能因为探索神秘而被宗教吸引,也可能因为逃避神秘被宗教吸引。一个精神上成熟的人,不会安全地躲藏在教义后面,而是持续探索。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实(God),却不能完全拥有。
探索持续地带来困惑,困惑持续地带来澄清,带动一个学习的过程。
© 本文版权归 SiSú (Ψυχη)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SiSú (Ψυχ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面对灾难,看到两种态度 (2人喜欢)
- 做园丁的两天——修剪花草 (1人喜欢)
- 关于心理求助,愿你遇见对的人 (4人喜欢)
- 由AI和绘画所想到的 (3人喜欢)
- 清空,迎接2025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