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
外面下那种白茫茫的雨,楼上装修。
电钻和巨大的撞击声,只能带着降噪耳机在家里。上午继续看了一会儿刘小东的《一公分》,看到后来就有点累了。可以感受到他画画时候的累,后来去哔哩哔哩上找了他的那些纪录片来看了一下,对书中写的那些棚子,那些他画的人有了影像化的认识。然后查东字的时候,又看了一下《东宫西宫》影片的剪辑。估计资源也不太好找了,但是其实也没关系,那天在书店里,我把书看了一半,想着是在家里太吵坐不住的时候,可以去那里把剩下一半看完。
前阵子看的书里面,许子东谈张爱玲的算是一个总结。比较清晰的理清楚了张的作品中让我比较神往的两个要点。一个是,他提出的反方向的象征,”学术上的讲法就叫逆向营造意象” ,物化苍凉。最特别也是最让我着迷的是“以实写虚”。 和人们常用的以大写小,以虚写实“ 女人美的像花” “ 他工作的努力的像头牛“ ,但是在张爱玲这里,她的比喻就很特别了,会用十分具体的实物去形容那些抽象虚无的感觉、气息。“整个的世界像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点酸痛“。在比喻的世界里,有一种很厉害的技能,就是制造”遥远和陌生“的距离。 “女人”和“真理”, “ 不懂鉴赏的看文学书” 和“ 后宫的太监” (钱钟书) ,张爱玲也有这样的本事,比如用女人穿丝袜的经验来描述做间谍时候的紧张心情。 其实关于张爱玲的比喻,我在这次多次重读的时候,在kindle 上做了标识,希望有时间整理和好好体味一下,写到这里才发现还是需要用笔记录,才有印象。比如关于往事和月亮回忆那种模糊,如果朵云轩信纸上的一滴淡淡晕开的水渍。许子东认为张爱玲喜欢“以实写虚”的深层原因是,都市人,都市文化跟自然界限的混淆。 “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里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这一段,我的感触很深,我们的体验和感受,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属于自己的,有多少是属于我们在按图索骥去寻找的? 生命的过程,类似一种网红打卡。旅游前就知道了目的地有什么,几点钟的阳光最好,拍照的点位在哪里。 饭馆里的主打菜是什么,味道是怎样的。那么,当我们遇到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情绪,也似乎要有一些实体的,更具象的,更人工的东西来帮助我们去体验。
另一个厉害的地方就是对人性的洞悉。这部分我觉得我还是去做一下笔记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