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尽了爱情与婚姻,为啥我们还是甘愿入坑?
看完电影的随想。
一切被无限放大的,总有缩小的一天
在说出分手的那一晚,山音和八古再次回到了那个他们无数次相聚的小店,无数次畅聊到末班车时刻的小店。原本坚定分手的山音畅想着结婚后的一家人其乐融融,不断地说着“结婚吧,结婚吧。”在他心里,结婚就好了,热恋哪能一直保持啊,终归要结婚,终归人人都一样。
而八古,却如同在朋友婚礼上一样坚定,要分手的,一定要分手的。
承载了无数美妙的回忆,熟悉的座位又来了一对青年男女,打破了主人公分手进行时的尴尬。一样心照不宣穿着同款鞋,一样交换着书单惊讶于双方的兴趣相投,一样分享喜爱的歌手回忆初次的见面拼拼凑凑那份相见恨晚,心中默许双方的命中注定。
哦,对了,他们也点了两份畅饮。
多么熟悉的场景,曾经的山音和八古也是如此天真单纯,把彼此视为天作之合,把相遇归于神的眷顾,把一切的一切无限放大。毕竟如此的巧合,亦或者说情投意合,放在两个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交集的陌生人身上,无法不让彼此多想一点。
而现在,同样的地方,好像时光倒流,只是原来的主角变成了冷静的旁观者。一切分手时的端庄与从容被瞬间击破,泣不成声。当局者迷,沉浸在梦幻中的人又怎么会预料到几年后的一地鸡毛,又怎么会相信人心难料与分道扬镳。
就好像所有的成对青年,他们或多或少总是因一些共同话题聊到了一起,其中的一部分人经历了感情的升温。而他们的问题便在于高估了共同兴趣的重要性。聊得来并不意味着能够共同生活,只有经历了同居,经历了相似之处之外的无限试探,我们才能戳破幻想的泡泡,仔细思考未来。毕竟我们要跨出的不是成为朋友的这一步,而是成为伴侣,甚至是互相扶持终生的这一步。
长久的爱情一定需要同频吗?
看过不少写得煞有介事(非贬义)的爱情观,其中“同频”这个观点深得众人心。但一直以来对于这个点我一直在游离。也许会有人觉得我没有经历过几段爱情,也没有步入过婚姻,不配发言,但,我还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共同讨论。爱情是份玄学,我们所有人也是在不断认识与经历中才慢慢剥开它的面纱。
一直以来,可能和大部分接受同频的人不一样,我对于爱情中同频的理解是:在双方都彼此尊重的前提下,互相给予绝对的自由。即,你喜欢的我可以不喜欢,反之亦然;虽然我们不会去迁就妥协,但我们都对对方保有足够的好奇,都对未来保有足够的好奇,同时我们一直都在前进。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的爱情观。
在这里面,有两个点非常重要:① 好奇 ② 前进。
看完这部电影,其实有一说一我对自己的理解是有过动摇的。同居生活下的八古与山音,他们没有好奇,缺乏前进吗?有的。山音为了自己的事业不断奋斗,对未来有着无限的好奇;八古考出来会计师,找到工作,最后又去策划公司追求所爱。对生活如此热爱与拼命的两个人,怎么会没有好奇、不肯前进呢?
那问题出在哪里?
① 他们对于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好奇了。说的简单一些,双方都没有分享欲了。
② 感情中的双方都太容易患得患失。
山音看起了成功学,拿着小说兴奋跑到他跟前的八古欲言又止;山音的学长去世了,那晚想和八古分享情绪,却撞上八古早早上床,八古说:“我实在做不到他那样的悲伤。”;一个回家继续工作,一个回家看起了电影打起了游戏......
他们已经没有了因为吃到了好吃的荞麦面包而不约而同开怀大笑的能力。面包店关店了,这份悲伤终究你无法与我共享。
一次柴米油盐后,在床上,山音问八古:“你有考虑过结婚吗?”
结什么婚呀,你们俩谁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爱情中的双方怎样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怎样才能一直一直对彼此产生好奇?我无法解答。好难。很难。
大概我还是会坚持romantic friendship的想法
这个概念是前段日子才看到的。一见倾心。
我们爱着对方,但我们永远维持朋友的身份,不触碰爱情,不触碰婚姻。
多么令人向往,但与此同时又多么艰难。
没有实实在在的名分来捆绑,对双方的忠诚与信任是一种怎样的考验?
能接受者皆为勇士。
但反过来想这是不是只是另一种回避责任的托辞呢?
影片的最后,分手后的他们又以朋友的身份同居了三个月;一段时间后都各自进入了一段新的关系。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而这部影片也绝对不是BE,导演还是小心翼翼嘻嘻哈哈给我们最终展现了恋爱的那一面。婚后生活也许我们还是不要去深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