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孤独?
这个世界最孤独的行为艺术,是有人独自看电影的时候,还要想方设法买票坐到情侣中间,把别人拆散。他们是在百年孤独中把脸皮磨砺成千年城墙砖一样厚的万年单身汪。他们的内心强大到了精神障碍的地步,拥有舔着脸一个人去吃火锅,中间上趟厕所回来发现饭菜被没收了,还能理直气壮找服务员理赔的无所畏惧。 据说,当海X捞看到你一个人用餐的时候,会给你对面摆一个玩具熊。有人说服务很温暖,而我觉得这是对消费心理学的严重扭曲,只会令人迷之尴尬。因为大部分孤独的人恨不得长出保护色,混迹于千篇一律的人群,每次特殊的关照,都是对他们孤独的1万点暴击。 绝大多数人的孤独无从表露,只是深埋于心底。孤独是你在深圳九月的台风天,加班到深夜,同事全走了,而没人给你送伞;孤独是你搬家的时候,不想打扰任何一个朋友,只能一个人和某拉拉师傅斗智斗勇;孤独是你在周末只想睡个午觉,醒来后却发现天已经黑透,你感觉自己被世界抛弃了而躺在床上万念俱灰;孤独是你知道有人关心你,你也关心他,深夜在对话框输入了冗长的文字,却最后点击了删除。 孤独是读苏东坡“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时不看注释都能明白的古今共情;孤独是归有光《项脊轩志》中,那棵“已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像一根刺深深扎入心底,让你隐隐作痛。 现代人普遍的孤独,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当我们追溯人类文明史,会发现这部文明史就是人类走向孤独的历史。在史前期,人类不会孤独,采摘打猎,寻找植物碳水和动物蛋白是每个人面临的考验。一个人所有的时间都在和自然抗争,生存是第一需求,没人有时间孤独,就算有也被饿死了,而基因不会传承。而爱情的孤独更不会有。那时候谈恋爱,大道至简直奔主题,大家都是原始人很忙的,费那劲干啥,基本是看到哪家姑娘胸毛不是那么长,就一棒子敲晕扛回山洞,简单又高效。 而农耕时代,孤独也和大众无缘。农耕时代的生产力虽然大幅提高,但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样会泯灭绝大部分人的思考和想象。农耕时代人类进入血缘宗族关系,等级、礼制也会消灭大部分人的孤独感,只有真正的上层人才有独立思考时间,比如古希腊诸贤、孔子等人。他们都是贵族,孤独于是被控制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精英群体里。而中世纪也不会产生孤独,除了奥古斯丁阿奎那这种吃饱了没事干的知识分子、神学家。在中世纪,神的意志笼罩一切,人们所有的心灵观照全部奉献给了神,一切都是神的意志,神的安排,个体不需要去思考,而思考也毫无意义。神性用前所未有的体验消去了个体的自我审视,让人们在压抑的中世纪活出了云淡风轻的佛系人生。 大众的孤独感从近代开始萌芽。近代,科学革命以强大的物质创造力,几乎让所有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温饱的困扰。精神思考不再是少数金字塔顶端贵族和知识分子的专利,而成为大多数人都面临的一个考验。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导致了个人主义的崛起,人从此摆脱了神和自然的双重加锁。我们的意志不再被受控制,我们的肉体也摆脱了自然的禁锢,当身体和精神真正自由出现时,孤独也从此诞生。
科技革命导致大规模的城市化得以实现,而城市化带来的必然的分工。双重的改变带来了人类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以往基于血缘和宗族的组织形式走向了坍塌,而转向基于个人意志的社群主义。宗族主义和社群主义迥然不同,宗族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群体,而社群是基于价值观和自由选择的群体。比如在抖音里,每个号下面的粉丝都毫无血缘关系,但他们代表了一种大体相近的价值观,这就是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是基于价值观的认同,现代人本应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家园,但为什么依然存在孤独呢?因为和宗族主义客观存在且超稳定的血缘关系不同,在不同的认知能力环境中,人的价值观总是在不断流变、迭代。这种价值观的流变,让人们的孤独感愈加浓重。
从宗族主义到社群主义的转向中,人们打破了也有宗族和集体的束缚,走向了原子化个体,原子化个体的让人获得自由,也意味着丧失了身后精神母体的支撑。 当你从一个有亲戚朋友关系网编织的小县城来到一线城市,在打破原有的宗族束缚的同时,你获得了个体自由,但你必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上班,一个人解决前所未有的人生难题。一个人形单影只挑战巨大的森林城市。现代性赋予我们自由,却也买一送一了孤独,并且毫无选择。 现在性也即将摧毁婚姻和家庭这种人类最古老而稳定的组织形式。在个人主义思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结婚,欧洲一项社会学研究表明,1960年,94%的成年人都结过婚,而在2009年只有52%的人有婚姻经历。与不婚现象同时发生的,还有人们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离婚率越来越高,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而单单在日本,每年就有超过3万名未婚孤独老人,一个人在家悄然去世而无人知晓。 个人主义对婚姻和家庭的颠覆,正逐渐成为人类闻名一个不确定的变量,作为古老的人类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家庭所承载的繁育的价值正被个体价值所取代。个人主义催生了普遍浪漫的爱情观,而这和婚姻毫无关系。婚姻只保证了女性生育和哺育后代的稳定性,和个人主义也豪不兼容。个人主义的终极价值观是今生今世已经足够,而不再承担牺牲自我,去铸就人类基因长城这一责任。 现代性铸就的孤独的囚笼,我们无法通过回归宗族时代去破解。因为一旦看到广袤的世界,就没有人会再回到洞穴。现代性的难题只有通过现代性本身去解决,因为现代性是一曲写满孤独与自由,却不可回放的交响乐。 300万年前,那个跨过红海的非洲智人,面对西亚一望无际的大漠孤烟,会怀念自己草木葱茏的故乡,就像奥德修斯走过死亡之海的惊涛骇浪,却依然坚定回家的方向。人类从脱离母体一刹那起,就注定了孤独,因为这是自由必然的代价。

整理自《思想史万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