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佳人
西元四世紀初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埃及,哲學家海芭夏在當時發表的研究與言論(探討行星與太陽的關係)深深地影響了眾多學徒,也陷入與奴隸戴夫及總督奧拉斯提的三角關係之中,然而敢於挑戰權威的理論引起了宗教爭端。
1.政教合一的社會的宗教衝突實則更是政治鬥爭
2.哲學涉及的對象往往是以許多尋常信仰的基礎作為假設。但是人們不希望對他們假定的東西盤根問底。但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
3.有罪的不是她的學識,而是她的性別,是她高於男人的智慧
4.根本不在乎肉身的性別,她把沾滿經血的碎布丟在總督面前,用肉身的醜陋擊碎了奴隸的痴心妄想。她認為只有精神的追求才是導向完美的唯一途徑。
5.少數以女性視角呈現的史詩大片
6.影片中有基督徒與信奉多神信仰的羅馬人之間的衝突,更有與猶太人的衝突
7.「你們不能夠懷疑你們的神,但我必須不斷質疑我的信仰」凸顯了基督教在本質上與科學理性思維之間的鴻溝。
8. 在宏觀的歷史架構之下,導演也加入了兩段沒有結果的愛情,一是海芭夏的奴隸戴夫對於主人的仰慕之情,另一則是總督奧拉提斯對海芭夏的一往情深。總督奧拉提斯在年輕求學於海芭夏門下時曾不斷向她求愛,她卻因為鍾情於學問而加以婉拒,奧拉提斯接掌總督之後,他仍十分倚重海芭夏的意見,卻也因此變成被主教區利羅抓住的把柄,汙衊海芭夏為巫女,讓她因而喪命於狂熱的教徒手下。而影片花更多心思關注的是海芭夏的奴隸戴夫,戴夫一直是一個矛盾的人,對主人也一直有著說不出的愛,礙於身分而無法表達,但他在主人身後悄悄表露的愛慕之情在攝影機望遠鏡頭之下卻顯得格外深情,但戴夫最終受不了女主人的無緣無故的責罵加入了基督教傳教士軍,但他仍然時常懷疑自己是否做對了選擇,影片最後在海芭夏即將被眾人處死之前再次保護了他心愛的女主人。
9. 本片的結局並沒有完全忠於史實,史上關於海芭夏被處死的方式一直眾說紛紜,但是所有的說法都顯示她遭受到極為殘酷的對待,電影以浪漫而英雄式的手法改寫了海芭夏人生的最後一刻。但是,結局依然令人扼腕,因為在這宗教與政治的抗衡之下,知識竟成了亞伯拉罕祭台上的那頭羔羊。
10.關於海芭夏的相關知識:
- 著名的希臘化古埃及新柏拉圖主義學者,是當時名重一時、廣受歡迎的女性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占星學家以及教師,她居住在希臘化時代古埃及的亞歷山卓,對該城的知識社群做出了極大貢獻。根據後世研究顯示,她曾對丟番圖的《算術》(Arithmetica)、阿波羅尼奧斯的《圓錐曲線論》(Conics)以及托勒密的作品做過評註,但均未留存。從她的學生辛奈西斯寫給她的信中,可以看出她的知識背景:她屬柏拉圖學派
- 海芭夏身處於當時的「異教徒」與基督徒的衝突之間。當基督徒要求徹底夷平異教信仰,以鞏固基督教與羅馬皇帝的地位時,兩方可說已無達成共識的可能。雖身為異教徒,海芭夏仍受到許多基督徒的崇敬,後世的一些基督教作者甚至將她的地位提升為美德的象徵,常被描寫成至死仍保處女之身。
- 有些作者將海芭夏之死視為「不理性的宗教迫害理性的異教」之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