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史框架笔记Day2
20210828
四、孔子的教育思想(实践/作用/目的/内容/方法/道德/教师/对象)
1、教育实践
创私学:规模、数量、影响力、MAX。
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庶富教,先庶后富再教。
庶:增加人口数量,发展劳动力。富:丰富人民物质生活。教: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首次论述E与Eco关系。
对个人:性相近、习相远。人出生时都一样品性单纯,后天成长教育环境不同让人产生了差异。
肯定了教育、环境对人的作用。打破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求学积极性。
局限:生而知之者,上也——上知。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中人(大众,主要教育对象),困而不学者——下愚(奴隶,不可教),女子不受教育。
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简介:孔子总结教育目的的论述。
含义:学习,是做官的途径。做官条件,是优:德才兼备。教育具有政治目的:培养官员。
意义: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求学积极性;E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4、教育内容:六经
特点: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技术。
意义:中国非宗教E的开端;E从政治机关、生产劳动分离独立。
5、教育方法:(好学启因)
好: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耻下问。
学:学思行并重,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启:世界最早的启发诱导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学生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不去开导;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不去启发;给学生指出一个方面,他不能推导出多个方面,不再继续教,让其自己领悟。
因材施教,我国最早的差异化教学。通过谈话、观察法,了解学生特点。针对性教育。
6、道德教育
内容:仁:道德的最高准则。礼:道德规范的表现形式。
原则方法:(志/克/行/中/省/过)
立志:要有志向,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于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力行: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中庸: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避免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原则。
内省:反思自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改过:及时改正,过则勿惮改。
7、论教师
学而不厌:终身学习,学高为师。
诲人不倦:耐心、不厌烦的教导别人。
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为范。示范与言传身教的重要。
爱护学生:信心、公正、关心、尊重。
教学相长:最初指教师单方面以较为学,后来引申为师生共同成长。
温故而知新:不断回顾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体会。做到举一反三。
8、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
含义: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实践: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
意义:打破奴隶主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人们求学积极性;有利于文化下移,文化发展,百家争鸣
五、孟子教育思想(实践/作用/目的/理想/方法)
1、教育实践:创思孟学派,传承发展孔子,强调仁政。
2、教育作用:性善论
对个人:
善:四心: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善四端的起点。
人非生而向善,而是有善端,向善的可能。
教育的作用:扩充善性。
存心养性:发展善端,让理性的萌芽发展。
求放心:寻找失落的良心。
意义: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
行仁政,得民心,统治的重要手段。
扩充每一人的善端,国泰民安。
3、教育的目的:强调血缘宗法关系加强统治。
明人伦:父子有亲——孝,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悌,朋友有信。
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性质即,宗法社会伦理教育。
培养大丈夫高尚伟大的人。
4、理想人格:大丈夫
简介:孟子的人格理想。
描述(what):
品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气节高尚:只向真理低头,不向权贵低头
浩然正气:心理状态、精神境界。
途径(how):
持志养气,立志向。
动心忍性:逆境磨砺
存心养性:发善端
反求诸己:不断反思。
5、教育方法
深造自得: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内法论的体现,向内省察,要学习的知识和发展的品质存在于内心)
教亦多术:
孟子教育方法,体现因材施教思想。
人的德行和才能不同,不同学生有不同教法,具体:及时点化、答疑、间接教育等方法。
创造性提出,无言之教,空白内容引发思考。
意义:教育方法多样性,因人而异。
盈科而进:循序渐进。
专心致志
荀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实践:口传六经。
2、教育作用:
对个人:性恶论,人性恶端(外铄论代表)
性伪之分:
性: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
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使人变化,人为的变化。
本性中不存在道德与理智,听任本能不加节制,会变恶。道德与理智需要伪。
性伪之合:人是可以被教育向善。
作用:化性起伪,改变恶性,化恶为善。
对社会:每个人化性起伪,则国泰民安。
3、教育目的:
大儒:知识广博、由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问题,自如治理国家。
(以浅持薄,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举一反三)
俗儒:熟记经典,机械背诵。
雅儒:敢于承认自己无知、虚心求教,不认为自己全知全能。
4、教育内容:儒经,六经,以《礼》为重点。
5、教育方法: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闻见:学习的起点,获得感性知识(外铄论)
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
行:实践,最高境界。
6、论教师:
提倡尊师
地位:治国之本(天地君亲师)
对教师无条件服从,师云亦云。
为师要求:
有尊严而令人起敬。
德高望重,令人信服。
讲授有条理不违师法。
见解精深表述合理。
墨子教育思想
1、教育实践: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2、教育的作用
对个人
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固染不可不慎也。
强调了教育与环境的重要性。
对社会:民众平等,互助兼爱,无阶级的社会
3、教育目的:兼士、贤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论,博乎道术。道德+逻辑思维+知识需求。
4、教育内容:政治、文史
科学与技术教育:生产、军事、自然科学。
思维训练:
三表法 :三表分别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有本:有历史经验和知识证据;有原:有现实评价、民众经历证据;有用:有实践后的效果结论。
5、教育方法:
主动:叩则鸣,不叩则不鸣。虽不叩则必鸣,主动说教,主动施教。
创造:述而不作——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总结+创造。
善述善作是创新,创造并发展了新观点。
量力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