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有故事的黄桥烧饼
大学同学约了今年七月聚会,强烈要求将我的家乡黄桥作为聚会地点,不为别的,只为我们当年在大学寝室吃黄桥烧饼时候的一个约定。老家黄桥在长江北岸,地域面积很小,小到在导航地图里放大到最高级别也只是一个红色的感叹号。然而,说起革命老区,说起新四军东进,说起黄桥决战和黄桥烧饼,黄桥的名气就非常大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的校园生活还是比较清苦的,尤其在吃方面。然而每到新学期开学,同寝室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会分享家乡特产,那是最开心的时刻。我们寝室的六位同学还特地约定了,不一次性分享所有食物,每天只分享一个人的一种食物,这样可以延长快乐,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期待。
记得每学期开学,我都会给大家分享家乡带着故事的“黄桥烧饼”,几次过后,同学们对黄桥烧饼没有了新鲜感。一个暑假后的新学期,在大家分享家乡特产时,我拿出了一只足有脸盆那么大的大饼,形状酷似体育课上的“铁饼”,但比“铁饼”更大些,同学们一见惊呆了,问,这是什么饼啊,哪里下口吃?我缓缓地告诉大家,在我们家乡这叫“涨烧饼”,之前给大家吃的是经过多年改良后商业化生产的美味可口的“黄桥烧饼”。而当年老百姓支援黄桥决战的烧饼多数就是这样的涨烧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的“黄桥烧饼”。一下子,同学们的劲头来了。涨烧饼是何来历?涨烧饼怎么做出来的?这么大一个涨烧饼怎么吃?味道如何?说归说,问归问,同学们早已伸手扯下涨烧饼的边边角角吃起来。我拿出一把小刀切着烧饼说,黄桥人的涨烧饼类似面包,面粉经过发酵后做成如此大饼状,面包制作只烤不煎,而黄桥涨烧饼是在铁锅里带着油煎烤出来的。两者的吃法也类似,都是成品后切成片吃,涨烧饼的口感也很像面包。同学们听我介绍以后,顿时觉着黄桥人有着无比的聪明才智。
“黄桥烧饼”真正出名是黄桥战役以后。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行反共军事摩擦。为了坚持抗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奉命率主力部队挺进苏北,执行党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国民党顽固派、时任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的韩德勤一味消极抗日,一意“围剿”新四军。新四军东进黄桥后,陈毅、粟裕坚决执行党中央正确指示,从苏中地区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党的三大法宝开展工作。10月,韩德勤集结3万余人进攻黄桥,新四军参战人员仅5千余人,但在苏北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和黄桥地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新四军奋起自卫还击,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黄桥战役。
那场战役中,镇外战火纷飞,镇内炉火通红。黄桥66家烧饼店和12家农磨坊以及黄桥镇上的千家万户日夜赶做烧饼,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阵地,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时隔30余年之后的1975年5月,栗裕将军重返黄桥,黄桥人民仍用黄桥烧饼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烧饼,激动地对大家说:“从黄桥烧饼我们看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我们要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室友们了解了黄桥烧饼的故事后感慨得默不作声,不知道是谁突然冒出一句话:“我们一起去一趟黄桥吧!看看革命老区的样子,看看黄桥烧饼是怎么出炉的。”这话说了之后没多久,大家就毕业各奔东西了。今年七月,相约去黄桥看看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文:叶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