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见不得别人好
从小开始,我们就被教育要发自内心赞赏他人,可是长大后我们发现,对别人的成功成就却依然存在很多不好的感受,焦虑恐惧嫉妒等,特别是离你比较近,但又不是很亲近的人,朋友,同学,同事(当然也不是全部,总有些例外)。
我也看过一些自助书籍,听过一些课,明白一些道理,比如在关系中不要把人人都看作是竞争对手,把对方当做朋友,发自内心的赞赏他人啊;没有人走在你上面,那些成功的人只是走在你前面啊;不要把别人的成功当做自己的失败啊等等,但每次看到朋友圈朋友们那么光鲜亮丽的生活,我还是会有有一些焦虑,失落,感觉自己很失败,然后自我安慰。
直到最近几年学了心理学后,我才明白,这是大脑的进化,我们成长环境,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以及我们理性的思维模式共同塑造的结果。
150万年来我们大脑进化的结果就是会让你产生很多消极想法,我们人类的祖先大多生活在食物匮乏,野兽横行的原始丛林中,为了能活命,大脑进化出了强大的能力,也就是会不停的告诉我们,黑暗中有危险,石头后有猛兽,草丛中有毒蛇等等。大脑总是不断地向你发出警报说可能有危险,这样人类的祖先才能避免危险存活下来。但现代社会几乎已经没有那么致命的危险了,但我们头脑消极思维的能力却依然还在。
同时,人类一直是群居社会性动物,为了融入社会和人际关系,我们的大脑进化成一直会去衡量自己在团队,社会,人际关系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什么关系,也就是一直在和周围的见到的,听闻的人做对比,永无止境,以免自己被排挤,孤立,然后成为猛兽攻击的对象。
所以一旦我们发现身边的谁谁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你的大脑就是会咯噔一下的,这不是你的错,是千万年来大脑进化的结果,对此我以前一直有负担,觉得自己怎么是这样的,见不得别人好。
现代社会已经没有那么多的物质匮乏,人类也没有了天敌,主宰了世界,小群落变成了全球互联网大家庭,但这也就发生在最近几百年,进化没有那么快,所以大脑潜意识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各样关于人的信息,然后永无止境的去做对比,可悲的是总有人会比你有钱,比你有权,比你高,比你年轻,比你肤白貌美,然后大脑会产生消极的想法和情绪:我真是太蠢了,太丑了,太失败了,咦,他怎么又成功了,完了完了———所以见不得别人好的想法出现不是我们本身有问题,恰恰说明我们的大脑是正常的。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高效,从小到大,我们接收着来自外界的各种议论和评价,别人家孩子多聪明,又考第一名了,上了什么名牌大学,谁谁谁又挣大钱了,成大老板了,买房买车,当上大官了等等。
追求金钱,名声,权利本身并没有错,因为拥有这些东西确实更容易给人带来满意的生活「但这恰恰是幸福的陷阱」,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认可,所以这也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评价标准,金钱权利成了世俗成功的标志,而从小通过自身去对比,我们也在潜意识里塑造了这种顺应社会主流评价的价值观,我要成功,我要成名,我要发财,别人才会认可我,我才会幸福——我们成为了大多数的社会人。但资源总是有限的,金钱权利的获取也就那么几条赛道,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就卷起来了(这个不展开说)。
一旦别人挤过了独木桥,正常的脑子都会产生消极的想法和情绪(除非你的价值观很独特,脱离社会主流价值观或者认为这个世界是假的,是头脑虚构出来的,那我佩服佩服)。
所以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影响了我们,让我们自身很难发展出多元的价值观,构建多元的价值评价标准,而对比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发展出来的运作模式,大多数人认可这种模式,所以我要我比别人好。
你可能要说了,要是被进化本能和社会规则牵着鼻子走,我们不就成了野蛮人了吗,那我们理性思辨的自我去哪了呢,就不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吗,一定要去比吗,要比也是比谁心态好哇(比谁心态好,也是一种比较),这就要说到我们的心智模式:成长型思维与僵固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有一个重大研究发现,因此而获得了全球教育领域金额最高的一丹奖,3000万港币,是诺贝尔奖金的三倍(由腾讯陈一丹设立)。那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到低在讲什么,让德韦克教授获此殊荣呢,这要从一个著名的实验说起。
德韦克教授找了几百个小学初中的孩子,分为AB两组,先给他们做10道容易的智力测验题。当这些学生完成后: A组学生被夸奖“聪明”:“哇,你做对了8道题!你太聪明了!” B组学生被夸奖“努力”:“哇,你做对了8道题:你一定很努力!”
结果出人意料。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测验里,很多都不愿意再选择更难的题目,哪怕这些题目能够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研究者安排了一些很难的题目,所有的孩子表现都不好的时候,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对解难题再也没兴趣了,他们的表现也直线下降。即使重新做一些容易的题目,也很难让他们再有信心了。
甚至最后,当研究人员让他们在试卷上写下他们做这些难题的分数和感受的时候,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学生,有40%左右的学生都撒了谎:他们虚报了自己的成绩,而且都报高了。相反,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人,却越挫越勇,他们保留着对解难题的兴趣,表现也越来越好。
这个研究是颠覆性的。它证明了:跟我们所想的不同,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会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导致脆弱的高自尊。因为被夸聪明的孩子会自动给自己打上了聪明的人设和标签,把注意力放在维护自己的形象上,从而避免挑战,一旦自己的行为,甚至是努力,有可能会证明自己不够聪明,他们就会放弃尝试。
被夸努力的学生则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他们通过接受挑战来不断提升自己,把注意力全部投入在挑战问题本身,而没有过多证明自己的包袱,不需要维护自己聪明的人设和标签——这就是僵固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最本质的区别。
僵固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自我价值来自于别人的评价,努力是可耻的,会把别人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失败,做事情会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倾注在维护自己的人设形象上面,害怕接受挑战,也就错过了很多能力成长的机会。从另一个侧面看,他人的成功和成就也就证明了自己不行,也就见不得别人好了。
反观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不固定的,认为努力是激发能力很好的手段,他们接受挑战,把注意力全部专注在做事本身,不把错误当成失败,打破不会犯错的形象,接受犯错和批评,把错误当做改进提升很好的反馈,也就没有了自我证明的包袱,对于别人的成功,他们由衷的赞赏,并从中学习成功的经验。
所以不同的心智模式造成了关注的焦点不一样,僵固型思维认可对比本身,把注意力倾注于自我证明,一旦自己落后了就会觉得形象不保,让人害怕。而成长型思维则不一定认可对比,或者对比本身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注意力倾注在自我发展,能力成长上面,自然就能接受错误和失败,从别人的成功中去学习经验,也就能发自内心的赞赏他人,认可他人。就能达到你好他好,我也会越来越好的思维模式
所以是大脑进化的结果、对社会主流价值评价的认可和顺从、自我心智思维模式共同塑造了我们如何看待别人的成功和成就。
见不得别人好,现在你是不是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