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半年恐怖片盘点

上半年的心境主要纠结于“再不写就太迟了”和“今年真的还有必要总结吗”之间。一方面是疫情依旧影响全球,电影产业也跟着发生变革。越来越多的影片选择走线上媒体平台播映,即便本身有院线计划,也会在不久后甚至是零时差上架平台。所谓的“等资源”不再像以往那样漫长,便捷的同时也催促着自己只能加快速度。
另一方面则是上半年的恐怖片整体质量平平,几乎已经到了无从落笔的程度。一度想定下“今年恐怖片进入倦怠期”的结论,但真正倦怠的可能只是自己。当然在动荡不安的现实世界,以及戾气与垃圾信息日益倍增的当代互联网环境下,看电影反倒是一件令人感到格外安心的事——电影没有那么多的负载和纷扰,创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呈现,观众也可以自由地选择与评论。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尽管今年的恐怖片有多让人跌眼镜,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很多闲暇时刻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点开一部新的恐怖片。恐怖片的天马行空,永远值得下一次期待。而吐槽的欢乐有时并不亚于称赞一部片子时的喜悦。也许文章最终呈现出来又会是一篇吐槽文,但如今还能抛开浮躁,只是坐下来简单聊聊恐怖片,本身已经是一件难得的事了。

作为续集,《寂静之地2》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深挖”,无论是对怪物起源的追溯,还是在恐怖桥段上的新尝试。而视角与格局的扩大也一定程度减弱了首部里那种有限范围内紧促、精炼的效果。但影片稳住了前作在视听氛围方面的优点,通过主观与客观声音的切换以及高潮戏平行剪辑等手法强化了观众的观影情绪及体验。故事依然轻巧地落在三个主角的遭遇和成长,没有太大的野心去扩充与交代所谓的世界观,避免了剧情走向俗气的好莱坞末日片模式,从而也能够在惊悚效果与人物情感方面进行更多雕琢。
而这样一部恐怖片,选择在疫情阴霾尚未彻底散去的时期上院线,戏内与戏外达成某种互通的“屏息”,最终拿下2.9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绩。内地也成为北美以外票房最高的海外市场。上半年最拿得出手的热门恐怖片当之无愧。

而另一部续集《招魂3》则饱受“不是温子仁,不进一家门”的苛责。诚然这部在恐怖桥段和视听效果方面肯定没有温导那般独具匠心,但以这样的高标准去要求一位新人导演其实不太公平,并且华纳对作品进行删改、补拍等奇怪操作也是影响影片质量的一大因素。
说回作品本身,迈克尔·查维斯将原本的鬼屋题材变调成灵异探案题材,注入凶杀、邪教、驱魔等丰富的恐怖元素以及对《闪灵》《惊魂记》等经典老恐怖片的致敬,同时在摄影风格与情感内核方面也不忘最大程度地继承“温氏精神”,并放了更多心血在沃伦夫妇的角色刻画上,可见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有很多的想法。虽然实际出来的效果有些平淡和保守,但也算是工整、得体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拍B级片出身的亚历山大·阿嘉,这次却正儿八经地拍了部非常A级的科幻惊悚片《氧气危机》。对比以往作品,这回发挥显然少了导演独特的气质与趣味。但这种密闭空间/极端环境内独自求生的路数本身就很容易吸引人,再加上阿嘉稳而准的执导水平,使得影片呈现出来的效果和完成度都是相当到位的,包括对节奏与情绪的精准把控、对幽闭恐惧感的营造以及科幻场景的视觉设计等。故事也在如此局促的空间与紧迫的时间里精彩地实现了一波三折、抽丝剥茧的悬念揭晓。整体上还是很扣人心弦。

卡在六月底的《怪奇宅》就目前的综合评分与评价人数来说,确实令人意外地“高光”了一把。去年也有过《停尸房收藏》这样的人气作品,可见这种分段式恐怖片还是非常有观众缘的。片中的五个故事相互关联并展现了风格迥异的恐怖元素,有纯粹生理不适的感官刺激,也有心有余悸的都市怪谈。氛围有效地稳定在一个诡异的调性上。虽然各个点子称不上多新奇,算是一种“日式怪谈+港式鬼故”的结合,但却充满“廉价”的欢乐,在最短的时长里呈现给观众最想看的恐怖内容,爽快利落。


上半年的 Highlight 寥寥无几,扑街片依旧扎堆,只能挑一些聊聊。2021开年首部WTF恐怖片《云中阴影》将空战、怪物、女权、密闭空间等元素糅为一体,辅以80年代电音合成器配乐,粗暴地炮制了一出“女子高空开挂手刃怪物”的夸张大戏。可以说拍得非常离谱,故事逻辑被抛诸脑后,“女性主义”在这种语境下显得突兀;但这种“离谱”又是非常自觉、甚至是有几分快感的,如果能简单接受这个设定,抱着娱乐的心态去看的话,观感不算太差。

经典恐怖片系列的续作年年都有,但真正让人满意的少之又少。重启版《致命弯道》面临最多的批评在于,它不再疯狂洒血浆和展现花样死法,而是转向一种野蛮与文明的冲突,对刻板印象、政治正确、现代文明、美国政局等话题,甚至是“南方山区乡巴佬”这种恐怖片亚类型,都进行了反讽。听起来好像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只是在“致命弯道”的招牌下,这终究不是粉丝所期待的那种续作。

但最令人失望的续作莫过于《电锯惊魂9:漩涡》。创作的契机非常简单:作为系列粉丝的克里斯·洛克向狮门提了这个点子,然后狮门就决定让他担任主演、编剧和制片之一。结果成品只有瞎掰的剧本、生硬的反转、粗陋的机关设计和灾难级别的演技,完全是对《电锯惊魂》系列一次拙劣的山寨模仿。没看出多少致敬的诚意,只觉得是一部自恋的粉丝同人作品罢了。

同样透露出浓烈的自恋气息的还有扎克·施奈德的《活死人军团》。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导演对其生涯首作《活死人黎明》以及私人经历和情绪的一次回顾,然而简陋的故事、拖泥带水的节奏、装腔作势的角色和陈词滥调的丧尸片模式令全片味同嚼蜡,既没新意也不爽快,更煎熬的是还要忍受148分钟。

今年当然也不乏其他好的恐怖片导演。曾拍出《恐怖游轮》的克里斯托弗·史密斯和有代表作《黑暗侵袭》的尼尔·马歇尔今年也双双交出了自己的(扑街)新作《驱逐》和《女巫清算》。前者是一部不至于烂得过分的二战凶宅片,但缓慢的节奏、薄弱的社会讨论和缺乏记忆点的恐怖桥段令人感到乏味;后者讲述猎巫时期女性复仇故事,但拍得过于严肃和寒酸,基本没用上多少技巧和血浆,全片除了表现欲过强的女主角以外,处处都透着敷衍的气息。

发现每年的恐怖片总结越来越离不开尼古拉斯·凯奇了。今年的《威利的游乐园》又为他的履历增添了一个奇怪的角色——他甚至不用说一句台词,只需要喝喝啤酒,打扫一下卫生,然后跟一堆巨型毛绒公仔打打架就行了。全片剧情仅此而已,制作也比较廉价粗糙。不过片子的血腥度和娱乐性还算过得去,不带脑子、简单感受一下恶趣味倒也无妨。

另一部无脑恐怖喜剧《杀人牛仔裤》则为 Slasher Film 开发出了新的玩法——此前有过杀人安全套,有过橡皮轮胎、无人机和沙发,谁又能想象一条牛仔裤要如何杀人呢?而在这种滑稽而荒诞的恶搞风格下,影片还努力讽刺了一把消费主义、血汗工厂和虚伪资本家。可它始终不是入流的作品,只是小众影迷才会喜欢的B级“烂片”。

《恐雨》由一名90后的女生执导,但成片却显得十分老派,像是把15年前流行的美式精神分裂电影套上《后窗》的经典设置,结果拍成了一部俗套的校园爱情片。稍微特别的地方在于本片完全没打算用“精神分裂”作为悬念,而是从一开始就交代了出来,然后故事在亦幻亦真中游移,扰乱观众的想法。但片中大量铺陈的情感段落以及杂乱的剪辑大大拖延了叙事节奏,让原本就不够饱满的“后窗式”悬念的惊悚度被削弱到了一个尴尬的程度。

空无一人的北欧雪原上出现的狙击枪红点——《红点杀机》始于一个不错的概念,可是仅靠一个概念显然没法支撑起一部电影。尽管演员表现、惊悚氛围和制作方面都还算可圈可点,但它大部分时间还是一部简单无奇的逃生片。能感受到本片创作者强烈地想要为这个传统的复仇故事制造一些套路之外的惊喜,但终究还是弄巧成拙,只给人一种“为了意外而意外”的唐突感。

法国的《蜿蜒》很难不让人对标《心慌方》,极端的设定能马上唤起观众的幽闭恐惧与紧张情绪。但情节看似概念新奇,实际上经不得太多推敲。呆板且有限的机关设计及空间运用很快就把新鲜感消耗殆尽,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故事的后半程还要强行融合“心理疗伤”或“人生历练”这样的老套主题,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在结婚与生育成为国内热门话题的当下,《假阳性》正好呼应了某种现实恐惧。影片在悬念设置上很有《罗斯玛丽的婴儿》的架势,再加上不错的演员阵容,还是能让人保持看下去的好奇心。奈何故事越发展越缺乏可信度,东拉西扯一通,有关产前焦虑、女性自主等议题也只是被蜻蜓点水带过,仿佛创作者到了结局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表达什么。

《不洁》尽管在除海报以外的各个层面都卖相不佳,但还是在上半年的恐怖片空窗期吸引了不少观众。影片的点子本来还算可以,只可惜宗教氛围从一开始就没绷住,全靠细碎凌乱的剪辑制造 jump scare 来维持气氛,特效也很廉价。整体质量像是九十年代的录像带电影,非常无趣。

《发型师》有《五月魔女》的女性视角,也有《杀人狂魔》“剥头皮”的杀人手法,然而在孤独与扭曲的情感铺垫及描写层面上不如前者,凌厉度与骇人度也不如后者。整个剧本非常单薄,角色塑造也立不住脚。同样女性视角的《侵犯》讲述了一个“被侵犯-复仇”的故事,恐怖片一直不乏这样的题材,当中的议题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也很有讨论空间。问题是导演对剧情和人物的写法实际上并不利于观众产生什么共情,只有厌恶和困惑。非线性叙事反而令人如坐针毡。大尺度场面的描写也只停留在猎奇层面罢了。

《永夜》在恐怖气氛营造方面可圈可点,但故弄玄虚的暗示和一惊一乍的段落在反复次数过多的情况下让人觉得疲软。最后真相的揭晓十分俗套、泄气,不足以回应前面的铺垫与氛围,显得有些虚张声势。原以为其作为波斯语片能发挥出某种独特的异域特色,实际上整个故事放到任何背景都可以成立,缺乏独创性。

《爆炸的巴里》说是恐怖片可能不准确,本质上更像一部加了血腥和科幻元素的Stoner喜剧。故事用“外星人附体”来解释一个毒虫男吸毒后的一夜奇遇,算是带点新意。但这种嗑药般的、过分自我沉溺的叙事风格实在令人难以入戏。电波能对得上的观众或许可以品到它的怪异趣味,但其他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在上刑。

英国方面,《吸血传说》在“隔空吸血”的设计上还算让人眼前一亮,但整体没有什么惊喜,也没有讨喜的角色,所谓的英式幽默也显得自作聪明。《断电惊魂》本身取材有极大的发挥空间,黑暗氛围营造、人物演技以及立意也都十分可嘉,可惜乏善可陈的恐怖元素及桥段和软绵无力的叙事节奏,还是没能很好地托住这个故事。

而本·维特利回归低成本恐怖片领域的新作《地表惊旅》,一如既往地引发了两极化的评价。有人沉浸于迷幻纷呈的视觉效果和诡异莫测的民俗恐怖氛围,也有人反感这空洞玄虚、不明所以的剧情。不可否认能够在如此有限的成本和拍摄周期内完成这样一部电影,还能兼顾个人风格,也是一种本事。但一味通过大量的灯光与声效设计去掩盖故事与技法的短板,很难不让人有一种投机取巧的感觉。

爱尔兰的《骨肉》围绕邪教创伤和儿童怪病展开,还算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快节奏的叙事也能吸引人看下去。但问题是故事推进有一种快到刹不住车的感觉,铺垫和角色塑造没能得到妥当的处理,仿佛只想赶紧讲完这个故事作罢,导致结局所谓的反转也没什么意外感。甚至题材也在不断切换——从“家宅入侵”到“神秘疾病”到“绝命逃亡”到“邪教异端”,显得不太协调、顾此失彼。

每年都能交出一两部 Highlight 的韩国,也难免有些扑街之选,比如老套、中二且演技糟糕的《催眠》在此不再赘述。而随着“K-Horror”潮流的式微而消亡的《女高怪谈》系列,时隔多年推出了《女高怪谈重启:母校》,外加金瑞亨的加盟,使片子从一开始就收获不少期待。然而这部新作质量之差,会让人觉得这个系列还不如在十年前寿终正寝更“体面”一些。由于导演缺乏经验,整部片子呈现出来的效果是灾难性的,连最基础的技术都没过关,摄影与剪辑水平成谜。故事更是俗不可耐,看不出任何重启的意义。

日本上半年则有清水崇的《树海村》坐镇。尽管同样以伪纪录形式开场,但比起没有什么记忆点的《犬鸣村》,这次从《邦子》式扭曲失真的人像,到断指、坠楼等各种血腥镜头,再到最后的树妖奇观,无论是在桥段设计还是视觉效果方面其实都比前作好太多。问题是叙事和剧本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缺点,整个故事拍得过于冗长、杂乱,情节发展莫名其妙,段落衔接也很生硬。

泰国的《猛鬼实验室》仿佛耽美剧正式进军恐怖片。影片以喜剧开场,“见鬼实验”的设定也颇有趣味,然而故事从中段闹鬼以后突然变成了一场无法用正常人类逻辑理解的“生死虐恋”,人物动机转折很奇怪,导致电影始终处于一个很尴尬的调性之中,既没有成功营造出该有的恐怖效果,也浪费了两位主演的化学反应。


如果你对去年的总结还有印象,或许会记得当时有简单提到一部比利时的《狩猎》。它的情节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关于“狩猎-被狩猎”身份转换的常见设置。但比起之前推荐过的、风格倾向于传统工整的《孤身》(或是其他常规的反杀片),《狩猎》要来得疯狂、放肆一些,主要体现在后半段原本作为猎物的女主角的反击,角色进入一种非常张狂的报复状态,再加上具有魔幻感的色彩、打光和烟雾的巧妙运用,使得观众的肾上腺素也随之上升,带来一种意料之外的欢脱效果。

《成真》围绕“噩梦成像”的实验展开,讲述了梦中的恐惧逐渐威胁现实生活的故事。影片中鬼影幢幢的梦境视觉设计相当奇妙怪异,在Lo-fi风格以及始终向前“探寻”的昏暗镜头下呈现出勾人的恐怖效果。凝滞缓慢的叙事节奏与朦胧吊诡的影像氛围相得益彰,令人沉迷。情节略有生硬之处,但还算能自圆其说。

《布洛克岛秘音》用轻微喜剧的调性呈现了一个洛夫克拉夫特式的故事,逐步刻画海岛日常现象发生异样变化以及主角渐渐失去理智的过程,尽管制作贫穷但态度却十分认真。没有什么视觉奇观,但诡秘的氛围始终在线。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有吉姆·卡明斯参演,去年就介绍过他拍摄的《雪谷之狼》,今年他还会有另一部恐怖新片《验收测试》(The Beta Test, 2021)。集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于一身的他,是一位值得关注的低成本恐怖片新秀。

《三层楼的女孩》导演今年的新作《雅各布之妻》用“牧师的妻子意外成为吸血鬼”这个矛盾的故事来诠释中年危机和婚姻生活,在构思上类似于前两年的美剧《小镇滋味》。离奇的情节、适当的血浆和古怪的幽默感制造出不少观影乐趣。而最大的趣味得益于两位恐怖圈常客的搭戏:独立恐怖片大拿拉瑞·凡斯登和“B级片女王”芭芭拉·克兰普顿——尤其是芭芭拉的风韵犹存与亲切感令片子增色不少,她自带的“不老感”和吸血鬼形象十分贴合。

同样将“吸血”作为一种意象,《我的心跳你做主》则是完全不同的调性,讲述了两兄姐如何照顾靠人血为生的弟弟的故事。影片基于这样一个没有解释太多前因的怪异设定,更关注的是受困于血缘羁绊的家庭角色的生活、抉择和情感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有点相似于《遗落家庭》;没有太多视觉上的冲击,甚至很多镜头都在下意识地收敛、疏离,但冰冷压抑的影像氛围和悲伤孤独的情绪基调却十分抓人。

《游乐园》是“丧尸片之父”乔治·A·罗梅罗早年拍摄的一部由全业余演员出演、带有公益广告性质的电影,显然罗梅罗将它处理得过分怪异了,这导致它在完成后便遭到了资方长达46年的雪藏,直到2019年才得以被发现,并修复发行。这部不到1小时的电影,用游乐园的场景描绘了关于衰老的恐惧,尽管缺乏惊吓场面,却始终保持诡异气氛;内容非常直白,但时至今日也并没有失去讨论价值——退一万步说,能在罗梅罗去世多年后再看到一部他的全新作品,这还不够吗?

《声音控制》讲述一对度假夫妇租下一栋郊外的豪华别墅,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被锁其中,不仅耳朵后面被植入了芯片,还受陌生人全程监控,并被告知他们接下来必须服从规则行事。这种“家宅入侵+密闭空间求生+反杀”的情节设置本身足以保证较高的可看性,故事也有效地维持住了悬念,最后真相揭晓以及背后的立意也带有巧思。尽管在细节上还是有些硬伤,但大体上算是一部不乏精彩与创意的、易受观众喜欢的“反转片”,并且各方面比起导演前作《绞刑架》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

该如何谈论《恶趣味》而不影响观影惊喜呢?简单来说,这是一部血腥度高且充满欢乐的恐怖喜剧,呈现的是一个恐怖影迷如何度过自己被追杀的惊魂一夜。片中难料的情节走向、夸张的血浆桥段、漫画化的鲜明角色、对传统 Slasher Film 的反套路处理以及对老恐怖片的各种玩梗都让人心领神会——导演自己也必定是个恐怖影迷,他深知恐怖片的桥段和元素可以怎么玩,也明白恐怖影迷想看什么。

在诸多恐怖片都流行做“加法”的当今影坛,《魔灵》的“简洁”反倒有别样的好感。影片讲述哑巴男孩许愿希望自己能够说话,结果误招恶魔追杀,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尽管呈现出来的恐怖效果有点像《关灯后》《来玩》一类的“桥段习作”,但考虑到成本以及电影为自己设下的限制元素(密闭空间、几乎无对白、主要情节发生在一夜之内),它已经做得不赖了。没有过多的矫饰,只是在小格局内尽可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这对新人导演下半年还会有一部同样以儿童为主角的恐怖片《门后的男孩》,值得继续关注。

《危险警告》也同样是一部小巧简练、但恐怖效果更胜一筹的作品。片子十分简短,全方面都透露着“贫穷”二字(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海报都没有),但恐怖桥段的设计却异常高效,不断借助极其有限的视角/光源来“窥见”黑暗中的恐怖,吓人招数还算有想法,阴森的氛围也渲染得十分到位。当然从类型片的角度来看,它的完成度不高,但能留下几个令人难忘的恐怖镜头,已经成功了一半。

阿根廷的《凶恶谢幕》是一封来自南美洲的、写给 Giallo/Slasher/Splatter Film 的情书。影片仿佛是80年代《凶眼》《群尸屠城》与乔·丹特经典作品《日场放映》(Matinee, 1993) 的结合,以戏中戏的方式,戏仿了诸多“招牌式”的血腥情节、镜头及元素来表达致敬。复古的配乐和影像风格非常出彩,充满迷影情结。同时它也是一封血淋淋的、写给电影院的情书——在这个艰难的时期,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

《电影审查员》则把观众带回到录像带时代,同样以复古的风格、迷影元素和戏中戏的手法,讲述了一名电影审查员偶然在一部恐怖片中发现里面的演员长得像自己幼时失踪的妹妹,并在搜寻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的故事。英国Video Nasty时代的背景加上主角的特殊职业为剧情发展开了个好头,迷幻的摄影与虚实变化的剪辑增添了视觉表现力,但影片并不旨在展现题材所含有的暴力元素或是行业生态,而是把重心放在女主角压抑、恐慌、饱受心理创伤折磨的精神状态,慢慢带领观众沉浸其中。

法国的《血色蝗灾》没有想象中那么“灾”,但也庆幸故事没有步向庸俗的、千篇一律的灾难片模式。影片实际上走的是心理惊悚的路线,以“蚕食”般的缓慢节奏描写了一个单亲母亲为解决生计问题,不断用血喂食蝗虫以扩大养殖规模,最终走火入魔的故事。看似在写蝗虫,实际上聚焦的是角色心理状态和情感关系的“恶化”,细腻且深刻。期待更多蝗灾大场面或血腥镜头的观众可能会落空(这也是目前分数不太好看的原因),但适当调整一下预期或许可以收获另一种惊喜。

南非的《盖亚》从视觉上拍出了雨林中神秘怪异的魔力,本质上讲的还是一个“人VS自然”的故事,不过它没有运用一般生态恐怖片中残忍动物或者自然灾难对人类的反扑这样的桥段,而是在小格局内用霉菌感染和诡异梦境,相对隐晦地传达宗教的隐喻。尽管本片在叙事和惊悚桥段的处理上显得有些缺乏经验,但却在美术设计以及摄影层面维持了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精致”。至于最为瞩目的特效造型,其实在不少看过《湮灭》以及玩过《最后的生还者》的观众眼中并不算新鲜,但依旧称得上是今年所有恐怖片中非常亮眼的一次执行。

荷兰的《杀清键盘侠》以诙谐轻快的黑色幽默风格,讲述了一名被网暴的专栏作家如何把这些键盘侠一个个干掉的故事——如果你熟悉如今的互联网环境,应该不难理解这其中“罪恶的快感”。当然它作为一部“无脑”的恐怖喜剧,并不是为了输出什么价值观,而是借这个新奇怪诞的点子,对社交媒体、网络暴力、言论自由等话题进行讽刺。角色塑造也十分生动。整体还算好玩有趣。

日本的《真·鲛岛事件》改编自有名的都市传说,但这个传说的重点不在于“鲛岛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大家都不敢谈及鲛岛事件”这种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舆论氛围。影片结合了这几年流行的“桌面/视讯软件”的伪纪录形式,并对这个云里雾里的都市传说加入了空间错位的玩法。前半段的“不安全感”营造到位,后半段仿佛变成了主视角恐怖解密游戏,还不乏几处足够吓人的镜头。更主要的是,本片为后疫情时代的恐怖片提供了一种创作思路:疫情促成了这部电影,电影本身也记录了疫情,诅咒在传染方式上同质于新冠病毒,角色透过屏幕被传染,而观众也在透过屏幕观看一切。


终于写完啦!如果大家发现有啥未提及的新片,大概率是被我计划放到下半年去聊了(尽管已经出资源了)... 例如梅根·福克斯的《至死不渝》、法国奇幻恐怖片《泰迪》、可以提前预定下半年 Highlight 一席的《恐惧街》系列等。

除了之前反复提过、因疫情推迟至今年下半年的温子仁的《致命感应》《鹿角》《Soho区惊魂夜》《月光光心慌慌:杀戮》等热门片以外,沙马兰的《老去》、经典重启的《糖果人》、《黑森灵》导演新作《夜间小屋》、口碑续作《密室逃生2》以及园子温携手尼古拉斯·凯奇的《幽灵之国的囚徒》也将于下半年跟大家见面啦。
戛纳电影节也出现了优秀的恐怖片选手——《盲视》导演埃斯基尔·沃格特的新作《无辜者》提名了一种关注大奖,算是今年恐怖片的黑马;《生吃》导演朱利亚·迪库诺的新作《钛》更是拿下金棕榈大奖,实现了一次恐怖类型片的大胜利!

一些不是已经扑街就是正在扑街路上的作品,大家可以适当调整一下期待值,包括已经口碑崩盘的《恶灵》、看预告就不太妙的《屏住呼吸2》等。当然还有很多惹人注目的,比如有“水下鬼屋”的《深宅》,有“半人半羊的小孩”的《羊崽》,还有时隔多年终于出新作的分段式伪纪录片《致命录像带94》!
亚洲方面,日版《心慌方》将在下半年公映,不知这个精彩的概念移接到盛产“生存游戏”题材作品的日本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华语地区这边由台湾的《哭悲》“独领风骚”,从目前的评价和预告片所展现的血腥度来看,想必会创下一次“华语恐怖片之最”。

当然我个人最期待的,还是由《鬼影》导演班庄·比辛达拿刚执导、《哭声》导演罗泓轸担任编剧及制片的恐怖片《灵媒》,名导强强联手+神秘萨满民俗题材+预告片超诡异质感+“恐怖桥段令人非常不适”的评价... 期待值已经被拉满了!

最后要感谢友邻 @Slzyc 为本次片单添砖加瓦,也要感谢 @字母君 和 @朽瞳 一如既往地支持并帮忙补充了不少内容,还要感谢 @梵顿Fantome 和 @黑路易 翻译的字幕!上半年就这样吧,下回见拜拜!


© 本文版权归 LeungChanXXX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