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傻十日谈》体会
无意翻到遗忘的回忆,好多年前写的,感觉比2021年的我有感觉呢。
看这本书的起因很有意思,为了推荐朋友的孩子留学。觉得留学很牛,人会更加自由,自己当时没有条件出国留学,希望能帮助有机会的孩子改变命运。但是,读完这本书后,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借口,留学梦、出国梦都是这个社会给我们的禁锢。
本书没有提到任何的申请流程和技巧,给的是人生感悟。
一直觉得自己很努力,总是推脱,有孩子啦、工作忙啊、小地方没有培训中心啊、没有考试网点啊、诸如此类的“借口”为自己开拓,还觉得理所当然。真正有决心改变自己的人,即使经历着比我还窘迫的境遇,仍然可以坚持自我,听英语、看新闻、读书来丰富提升自我,不会像我这样,怀抱着这些挡箭牌,看着别人成功,为自己撑起保护伞。
某夜,和老公谈起,那些早早不上学的同学,很多都混得不错了,在我们还为房子、孩子、老人烦心的时候,人家孩子已经上学、房车都有了,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是不是很失败?老公说,我们的追求不同。但是我们的追求真的不同么?说到底,现在不都是为了“钱”么?想想总觉得不甘心。但他们终究还是羡慕我们的,正如我们羡慕他们一样,他们现在有物质,我们现在有学历,虽然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学的专业。再过五年、十年,我们是否会和他们一样“富有”,他们是否又会和我们一样“富有”。
“大学”,是我们要上的,是父母让我们上的,还是社会让我们上的?
“专业”,毕业后是从事本专业,还是抛弃本专业,勇敢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至少丢掉不喜欢的,开始新的生活?
又有谁能完全摆脱来自亲人、社会“好单位”、“好对象”、“大房子”的舆论。
我们总抱怨自己在原地打转,却想过没有,正因为我们总想踏着别人的脚步成功,企图寻找着成功的法则;而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很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一直在模仿和跟随。别人的、自己的经验,社会公认的成功途径是不是就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径?自认清高、认为现实社会肮脏的洁癖心理,是不是所谓的“高学历人才”的自负。真正的竞争其实在我们毕业后才开始,象牙塔里的分数只是一个游戏规则,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往往希望他来一次考试,跟他说,我行的。真正的现实是个大熔炉,遵守各项规则的同时,有些人忘了来时的路,忘了自己的底线,有些人秉着清高,过着象牙塔的生活。
那些“第一”的人都还好吗?
那些“没出息”的人都还好吗?
那些“乖”的人都还好吗?
来吧,想一想,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有没有勇气学习、改变、行动、超越自己。
本书精华:怀疑,学习,行动,超越
期望书单:
《没有任何借口》
《穷爸爸富爸爸》
《定位》
《22条商规》
又抽风了
2015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