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也是一门手艺
“创作就像在大海中航行,只有掌握真正的航海技巧,才能在暗礁和重重险阻间,开拓属于自己的航道。”
看过听过许多作家的写作故事。之前总认为他们是天赋异禀、聪明过人,所以能下笔如有神助,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
而看过他们的故事之后,才领会到大作家背后也许有过人的文学天赋,但是每天不间断地勤奋练笔,才是其成功的首要因素。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台湾作家林清玄何以能写出如此多的优美篇章?
据说,他从小学就开始写作,初中时每天写一千字,高中每天写两千字,上大学后更是每天打底三千字,经年累月的这种写作训练,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如日月星辰,成为文学星空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美国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家斯蒂芬.金,也是每天必写,有没有灵感都逼自己动笔,长年累月的坚持,使他成为高产作家。
从某种程度上,海明威给当代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当我们想到这位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一个带着双筒猎枪满世界打猎钓鱼,和在巴黎的咖啡馆狂喝威士忌的形象。

我们热爱这类传奇故事,却对他在写作上的努力不那么关心。事实上,他一生当中几乎每天都要在一个隔音的房间里,花至少三小时阅读。而花在写作上的精力则更多。
写作是有很大技术含量的事情。当然不排除有些作家就是很有天赋,他们不需要学习,光是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和头脑里建构的一个虚幻世界就足够他们写出传世之作。可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写作都是一项技能,像英语、演讲、PPT一样需要不断磨炼去加强的技能。
“职业化的训练不能给你天才。但是如果你有天才的话,它至少可以在你使用你的天才的时候可以方便得多容易得多,使你的所有天赋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享誉世界的华人女作家严歌苓,《小姨多鹤》、《陆犯焉识》、《金陵十三衩》等多部小说都被改编成著名影视作品。
很少有作家像严歌苓那样,因丰富而多变的创作,连同创作的极其高产,都成了被热议的话题。
她在九十年代初拿到奖学金赴美留学,后来拿到写作专业艺术硕士(MFA)。在美国的大学课堂里,她得到了极其严格的创作上的六种感官训练,才能写出画面感极强的小说。
这些都凸显了在写作上职业训练的重要性。
香港人管作家叫“写稿佬”,差不多的意思。

我们曾生活在一个手工艺人的世界里,而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门手艺,古老的手艺,如木工、油漆工一样。古有文人卖字为生,而现在我们也需要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去获得这种技能,光纸上谈兵是不可能的。
北岛说,与其他手艺不同的是,写作是一门心灵的手艺,要真心诚意;这是孤独的手艺,必须“一意孤行”。、
每个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手艺人,都要经历这一法则.
写作也是一种训练,必须在天天写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灵感和进步。
长期不写,偶尔拿起笔就想写出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是不可能的。如卖油翁一般,一门手艺,十年一日,日积月累,熟能生巧,自然而然,终成大家。
多读别人和前人好的文章,学习他们写作的方法;走出家门,去一个陌生的场所,去观察世间百态,在想象中把他们还原……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也能体会到下笔如有神的快乐。
我以前就是太把写作当回事了,以为高不可攀,时刻把它供奉起来。
其实真正开始提起笔,感觉也没那么难,自己勤加练习,原来也能写出高大上的文章。

不是有了灵感才写,而是开始写了才有灵感。你必须锻炼自己可以随时随地写作的能力,碎片化写作、碎碎念日记、朋友圈评论、社群分享……都可以是训练的一种形式。
这世上有文学天赋的人何止千万,而你如何能够脱颖而出,成就功名,唯一的路就是以极大地热情和勤奋,全力以赴地去投入,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成为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动笔的写作机器,才能于夹缝中窥见一点微弱的天光。
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遍焦虑,且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写作是能够对抗这种不确定性的,为数不多的方式之一。
写作还可以给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新媒体和内容IP行业蓬勃发展的年代,有太多古早的BBS写作者通过社交媒体写作改变了人生。
写日记就是很好的练习写作的方式。日记一事,日悟一理,日拱一卒,日积一步。长此以往,写作的功力必然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这世上很少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陪伴你终身,让你的生活更多可能性,并且时不时能带来快乐的。 我相信写作算一个。
每个人都值得花费最宝贵的时间去练习这门技艺。
把写作当成稀松平常的事情,一直做下去,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日复一日累积起来也能焕发出惊人的能量,用心灵书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