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孝子诗
孙孝子诗
清·刘绎
选自《存吾春斋诗钞卷三》
壬寅至甲辰(1842年-1844年间)
孙明,字启东,泰和人,孝子也。由孝以行其义者也。母萧氏节而惠,启东能承志,故其于善也,不以母死易其初,而益加励焉。闻太守李公倡修城南桥,遂独任之费五千余缗。太守将闻于上,辞。欲纪诸石,又辞。因悉其平日为善多类是,太守乃嗟叹久之曰:有是母,有是子哉!于是纪其事以风世世。尝谓三代后惟恐不好名,故有为而为善,君子犹有取焉。若孙孝子者,岂不倜然远哉?!感而作诗。
朝廷渥典维风纪,绰楔辉辉九衢峙。
人间最重是节贞,以例孝子及义士。
乡邦风古谊常敦,至行往往出里门。
不信一家兼三善,君看泰和人姓孙。
孙有母氏矢冰蘖,遗孤六月家四壁。
只道慈乌补堕巢,敢欺雏凤翔高翮。
那知寒后春便回,枯槁从新长旧荄。
感荷天公均雨露,几番谆勉同栽培。
母曰嘻,艰哉乡邻共疾苦,
儿曰唯,勉之敢坠先人绪。
世上常行事正多,母心未慰奈若何。
但得终身遵母教,我尽我心安有他。
一朝堂上悲风木,三载空山绕墓哭。
从此呼号叩不应,誓将慈善酬育鞠。
耳闻道路来嗟咨,儿思母在忍安之。
眼见艰难当负荷,母有儿存奚不可。
不愿文石高标名,只愿阴骘昭母贞。
不愿章服荣被体,只愿重泉得母喜。
多谢黄堂奖励心,重提孝义两沉吟。
小人有母致今日,一语未终泪满襟。
君不见,
介之推母子不言禄,托迹虽清心尚局。
千古愚人忠孝多,吁嗟孙子信高躅。
孙明,字启东,泰和县江畔村人,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一代赣商和慈善家。
刘绎(1798-1879),江西吉安永丰县人,道光十五年状元,清朝江西最后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南书房。不久,刘绎辞官还乡,受聘吉安白鹭洲、青原二书院山长,主持院务达三十七年之久,成为晚清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方志专家和诗人,著《存吾春斋文钞》十二卷,《存吾春斋诗钞》十三卷。
译文:
孙明,字启东,泰和江畔村人,是有名的孝子,并由孝而义,积极投身公益和慈善事业。
孙明的母亲姓肖,贞洁而且贤惠,启东先生一生遵从母亲的教导,继承母亲的志愿。所以他做慈善事业,做公益事业,并不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改变初衷,反而更加积极勇为。
听说吉安太守李镕经先生倡导修建城南回龙桥,孙明马上表示愿意独自出资5000两白银进行修建。李太守很感动,想把这件事向上报告,宣扬他的先进事迹,孙明推却掉了。又想把这件事记下来,刻在石碑上,孙明又推辞掉了。
因为知道孙明平时做公益慈善事业,都是这样不留名不求利。李太守感叹道:有其母,必有其子。于是我把这件事记下来,以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俗话说,三代后谁不喜欢留个好名声。所以做公益慈善事业,君子还有所求呢。而像孙明这样,不求名不求利,岂不是十分超远而高尚吗?为此,我感慨作诗而记:
朝廷的表彰恩典是为了弘扬正气,孝义行为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宣扬。人间最看重的是贞洁、孝道和见义勇为的品格,家乡的古朴风气应该常常敦导,因为高尚的品行往往是出在乡间。
假如你不信一家能够做出这么多慈善事业,那么我们来说一说泰和江畔孙氏家族的事情。
泰和孙明的母亲,品行贞洁。孙明是六个月的遗孤,那时家徒四壁,慈善的母亲独立持家,把他抚养成人。
虽然生活艰苦,但少年穷不可欺,有才华的少年终将展翅高飞。果然苦尽甘来,犹如冬后春回大地,枯槁的树木都发出了新芽,欣欣向荣。感谢上天给予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公平的,天道酬勤,人人可以成才。
母亲高兴地对孙明说:生活不易,乡邻乡邦,要同甘共苦。孙明答复:好,要以先辈为榜样,时刻勉励自己!
世界上大多都是平凡的事,没有达成母亲的愿望,也无可奈何。但我将终生遵从母亲的教诲。尽心尽力去做,就心安理得。
不想母亲去世,孙明十分悲痛,守墓三年。从此与母亲阴阳相隔,呼应不到。发誓要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常常听说哪里道路不平,人们前来感慨和咨求帮助时,我想母亲在的时候心里也会不安。看到的艰难困苦,应该勇于承担,母亲肯定是希望儿子这样去做。
所以我做这些慈善事业,不是为了立石记文标榜名利,只是默默行善,昭示母亲的道德;也不是要求荣华富贵,只是遵从母亲的遗愿,希望老母亲在九泉之下感到高兴。感谢太守的奖励心意,多次提到孝义,让我感慨沉吟:我之所以有今天,正是因为母亲的原因。一句话没说完,眼泪沾湿了衣襟。
大家都知道,介子推母子不追求荣禄,品行清洁但还是有所局限。
世间千古,俗人皆嬉说愚人多忠孝,可是又有谁比得上孙明先生理想这么崇高,理念这么坚定,品行这么高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