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回忆
今天看了一部90年代国产电影,很喜欢这类电影,美剧和欧美电影日益审美疲劳,重视亲情家庭主题,童年创伤主题,大概是这几年看太多了,终究是隔着一道出身成长文化背景的沟壑,还是国产电影亲切。如今有个新兴短语“时代的眼泪”,其实不过是人们对变老的不舍和感伤,过去没那么好,照样问题麻烦一大堆,但那些唤醒记忆的符号再现时,就是抑制不住的神往,这也没什么不好,长日漫漫,人总得有回忆,有寄托。
是不是当年电影的门槛比较高呢,这类影片的道具很用心,看的出来,拍摄用的居民区那种熟悉的生活痕迹很用心,勾起了很多回忆,因为父母酷爱囤积,生活简朴,家里还是有很多80,90年代的家居用品,很多比我还要老,那种带电影明星的压力开水壶,挂了30年已经褪色的地图,结婚时请老式木匠做的木板床,床头还手绘了本地风物,题字“某某地春景小趣兴”,每次翻都会因为积了太多灰尘和霉味而呛到咳嗽的书柜,影碟机和很多盗版香港电影碟片,极其沉重的立式电风扇,如果有人想拍那个时代的电影绝对能在我家找到合适的道具,甚至拍复古胶片写真根本不需要去摄影棚,在我家卧室凑合凑合也能实现,反正成人的眼光看电影里那个时代真是充满了机遇和未知的新奇,年轻人充满昂扬的激情好像未来刚开始,随时大有可为,的确那是经商的好时代吧,听父母说,他们工作之余偷偷学得汽水技术,卖汽水成了万元户,怕引人注意,影响不好,就不敢再做了,真是忍不住为他们遗憾,他们应该大胆辞了工作去经商,说不定早就富有了,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家族一个长辈没工作,没顾虑,只身去上海闯荡,早就发大财了。
回忆那年代的画面,跟爷爷奶奶短暂的相处过,住在一个大院子,分为前后两部分,记得奶奶身材矮小,外貌也有一点丑陋,爷爷浓眉大眼,听说奶奶是大家闺秀,嫁了穷苦美男子,反正我最早的记忆里,他们已经步履蹒跚了,卧室里有一个大衣柜,衣柜玻璃夹层里很多家族照片,一个上锁的大箱子,里面是各种好吃的,大多吃过的都忘了,只记得一种芝麻和糖做成的甜点。爷爷爱养鸟和花,园子里的月季开的很茂盛,还有一小片竹林,那是我们最喜欢去玩的地方,好像可以遮蔽躲藏的属于小孩子的世外桃源,奶奶就只爱打麻将,其余的我都一无所知,他们年轻时是什么样的人,我只从长辈的只言片语里拼凑一点,大都是批判他们性格迂腐,过分谨小慎微之语,文革的时候,全家避祸去东北,奶奶去森林里砍柴,遇到东北虎,吓得魂飞魄散,拿镰刀反射的光边威慑老虎,边退避,幸运逃脱,后来文革结束返乡,奶奶当了护士,爷爷当了小职员,靠退休金维持医药开销,积攒下的钱因为家产无法分均匀,养老问题没法和平解决,还记得她的儿子儿媳们在家里开了一整夜会,争论不休也没讨论出至公至允的方案,初中的时候他们就相继过世了。
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香港回归时,我六岁多,上一年级,学校给每个人发了一个纪念章,我很开心别在胸前,但对这件大事其实一无所知,上学的路上,听到两个小孩的争论,其中一个说:你懂什么,香港回归就是把香港人都接回咱们这来。不知怎么这段记忆出奇的深刻。
其实回忆了这么一会,已经有不好的部分被故意绕过不提了,慢慢涌上来那种难过的感觉,小时候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大多时候根本不开心,比起来,我还是喜欢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