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之田小娥
近段时间没事,读完了《白鹿原》,确实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田小娥应该是这部作品中很有时代烙印的女性形象,她的人生是不幸的。她的第一次婚姻,是被父母出售给可以当自己爷爷的郭举人当小妾,在整个家庭中其实是没有地位的,被正室颐指气使。在和郭举人的婚姻生活中,她更多的是个被驱使的奴隶,专供郭举人享受的性奴罢了。两者根本没有所谓的情,父母为了利益将女儿买卖,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会关心女儿的死活。
黑娃的出现,使得她的那颗心砰砰直跳,年轻的姑娘,哪个不喜欢帅气的小伙,谁会给一个糟老头子产生爱意,更多的是恨,两人一拍即合走到一起。可惜最终事情败露,田小娥被休,冥冥之中的天意,让黑娃找到了田小娥,并愿意取田小娥为妻,其实在传统的观念看来,田小娥这种女人就不应该再有爱情,应该背负一辈子的骂名,其实对其造成最大伤害的也正是这些所谓的条条框框所谓的糟粕的传统观念,真正害她走入歧途不正是因为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么,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选择的权利,封建礼制条件下,妇女有多大选择的权利。
田小娥每次会将枣放到自己的尿里泡,说明了她自身对待这个婚姻是极其不满的,只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反抗,她有反抗的意愿,但是没有反抗的能力,和黑娃的偷情也是她反抗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在那个时候看来有违人伦罢了。苦心人终不负,黑娃还是找到了田小娥,也如愿以偿的娶到了手,不过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但是他们遭到了宗族势力的刁难,黑娃自身家里的不承认,白嘉轩为首的宗族势力,不允许于这样的女人进入祠堂,似乎是对祠堂的侮辱。其实田小娥已经被休,黑娃再娶,在当时也是合法婚姻了,只不过在他们看来田小娥不干净罢了,真正来说,他们就是为了自己所谓的颜面罢了,而真正肮脏的是这些人脑子里想的东西。
一个人犯了错,但是却不给别人改错的机会,在刚开始黑娃和田小娥是真心实意过日子,他们买了一个窑洞,也喂了鸡,黑娃在外干活,两个人的日子虽说不富裕,但是却充满甜蜜。但是好的开始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尾,其实在村子里,田小娥的身份还是被人所唾弃,这些偏见也正在去毁灭一个人。黑娃参与了鹿兆鹏的革命运动,由于运动的失败,导致了黑娃和鹿兆鹏的外逃。这两人是逃出去了,鹿家鹿子霖知道如何应对,但是对于一个外乡人的田小娥无依无靠,应该怎么办,黑娃回到家里的,匆匆离去,留下了田小娥,她去找田福贤,她更多的是希望黑娃能够平安回来,两个人过自己的日子,中国有句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她其实还是想和黑娃过日子的,没有得到田福贤的帮忙,反而遭到了鹿子霖的欺骗。尽管如此,她仍然想的是用自己的身体能够换取消息,让黑娃得以平安回来,继续过日子。对这样的一个本地无依靠的外乡女子,她在没有任何资本的情况下,身体成为了她的资本,其实真正肮脏的并不是她,而是那些人心。
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败露,鹿子霖为了自保,田小娥在白家祠堂受到了所谓的族罚,这个是对人格的巨大侮辱,在众人面前,褪去下衣,被打的皮开肉绽,还要面对下面人的指指点点,试问又是谁赋予了这些人惩罚他们的权力,在这个宗族管制下的乡村,人性的善又在何处,更多的其实不都是为了看所谓的热闹罢了,显示一下宗族对于民风如何管制的,我相信在这种体制下,被惩罚的人所产生的是更多的恨意,也就有了后来的田小娥勾引白孝文的事情,当然里面有鹿子霖的影子,田小娥是为了报复白嘉轩,而鹿子霖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让白家声名扫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田小娥发现自己是被鹿子霖利用,最终醒悟,然后和白孝文开始了一段情,燃起了心中对爱情的渴望,白家因为白孝文,名声算是有所损失,但是田小娥的命运也走向了尽头,被自己的公公杀死在窑洞里面。
本以为田小娥的就因此而结束了,但是还是没有完,由于鹿三被鬼上身,对田小娥的报复又来了,在她所在的窑洞,制作成镇妖塔,要让其永不的翻身,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而灭鬼的方式极其的残忍。人死了都不给条活路,这样的封建礼教,这样的教条下,人性是扭曲的,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善事,做了一件错事,这个人可能就是个恶人。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恶,但是他做了一件善事,很多人都会感恩戴德,这个人改正了。别人做了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给人改正的机会,而且这种错的印象深深的烙印在人的脑海中,尤其是这种所谓的这种道德问题上,好像更不该给人机会,但是反观黑娃和白孝文,最终还是走进了祠堂的大门,这不是巨大的讽刺么?那些祠堂供奉的那些人,就真的堂堂正正,我想也不尽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