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乡土建筑营:在追时光的村子,造个凉亭吧

【项目名称】:黄山乡土建筑营 【项目时间】:7月19日-7月25日 霭峰村源自诗仙李白的笔下——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如笔,堪画不堪书。 李太白的浪漫天性似乎也给这里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你好呀,这里是乡村笔记。 7月下旬,我们带着20个初高中生来到了太白笔下的霭峰村,开始了一场奇妙的建筑之旅。
"1 初遇霭峰 拖着行李箱爬在蜿蜒曲折的山路,就到了村头。 高耸入云的群山环抱,粉黛青瓦的霭峰村则静谧地窝在山脚。村子高低错落,各样草木分饰其中。 一条玉带穿村奔腾而下,冲刷着四季的寂静,带来无限生机。仲夏之际,立于溪旁,绿色阴荫伴风席来令人爽快。这里是霭峰村。

两个最小的学员刚放下行李,就下水去喽,他们丝毫不在意酷热的天气,兴致勃勃地踩着水。 溪底聚集着一层追逐嬉戏矫健敏捷的小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或攒堆啄食,或动辄调皮地翻下白肚皮排成长队冲浪激流。 这种特殊的小鱼名叫石斑鱼,它们常栖息于砾石底急流漩涡处,便于在阴暗石块缝隙间觅食结群。它们以水里的甘草为食,故而又叫甘草水鱼。

沿着小溪走,不一会就走完了村落,霭峰村也就三十多户人家,不到一百多人,这样小小的村落,难得的惬意。 "2 追时光的村子 清晨,两位摄影的小姑娘追着太阳的足迹早早就起床了,而我们多六七点起床,比在城市起得更早,也沉下心感受了更多。

老宅前面还有个老屋子,两屋之间的小巷非常狭窄,不过尺余。粉墙上的斑驳印迹是岁月流逝留下的肌理,还有几根闲草长在缝隙之间悠然摇曳着。
暗青的绿苔分饰其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生机。詹爷爷养的猫在墙角舒舒服服的窝着,不知是不是在睡梦中一样做着抓鱼的美梦。

抬头看去,几朵云懒懒地飘着,粉墙黛瓦蓝天白云,繁杂的事物巧妙地糅合在这幅画卷中。 跟着史老师的讲解,我们深入探访了霭峰村。在老师的指点下,孩子们大致了解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和特色。


詹氏祠堂有着这个村组唯一的天井结构。 天井是古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具有承接和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风的作用。由于屋面檐口内朝天井,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明坑,当地称之为“四水归堂”。 五行中,水主财,当地徽商认为水井能“聚财气”,“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这种建筑设计正是该种想法在建筑上的外化。

细细看来,祠堂的石雕,雕花、刻字几乎都被磨平,春联也不复存在。布满青苔的地上躺着大量小虫的尸体,明显已经很久没人来过。 作为精神文化寄托的祠堂无奈地显露着一副老态龙钟之姿,好像一切都在不可逆转地死去。 走到老宅,正好詹爷爷在院子晒衣服,他带我们看了旁边另一栋大门紧锁的屋子,他说这栋房子已经有一百多岁了。 “爷爷,这上面的石雕为什么不见了?” “这屋子什么时候建的呀?好陈旧的样子” “爷爷,这户人家去哪里了呀?”

“这里之前可是一排人物石雕,可美了!” 抬头望去,屋子的石雕只剩两旁缺胳膊少腿的门神,中间一排只留下斑驳的墙皮。 在詹爷爷的讲解下,孩子们不时唏嘘,可能在为老屋的破坏感到惋惜,也可能在为人去楼空的景象感叹。

中午吃饱喝足,伴着火辣辣的阳光,三个小组在商量完定向活动的调查策略之后依次出发。这个捡垃圾,那个识果树,从村头到村尾,一路欢声笑语,给安静的霭峰村添上些许童趣。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融入霭峰村,讨论声此起彼伏响起,虽然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滴落,但没有一个人想要偷懒。 第一组的女孩子甚至为了仅仅五分的题,徒步两公里,只为带回一片老茶厂的树叶。在他们身上,有种叫做坚持的力量在悄然生长。

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在问老乡问题的时候都轻声细语,很有礼貌。 在拜访一位军属奶奶家时,孩子们会先蹲下来询问奶奶“可以采访不”,才开始他们的问题:“奶奶,你们家是有军人吗?我看墙上挂有光荣家庭的牌子,好厉害呀。” 难得见这么多小孩子,原本笑不拢嘴的奶奶一刹那间愣住了,奶奶指了指墙:“我的我的......那个老伴是的。” 停顿颤抖的声音,略微尴尬的神态掩不住对老伴浓厚的相思。

“爷爷真厉害!”奶奶转瞬即逝的情绪,孩子们竟一瞬间感知到了,转而终止了话题。 我们有着不一样的境遇,但对同样的情绪有着及时准确的感知,这种同理心的滋生对于孩子来说,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又重温了一遍霭峰村,同学们也有了更多自己的体会,他们发现大多屋子都大门紧锁,只剩下老人和少数孩子还在村子里。

在很久以前,门楼之下,还有光着膀子的父亲,抽烟的爷爷,搓花生的奶奶,给孩子喂食的母亲,还有趴在爷爷背上睡着的小可爱。所有的,都是那样的祥和,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 如今,一些门楼已经破败不堪,被人高的荒草占领。院子里不见了人声,斑驳的木门上仅有一把生了锈的铁锁,锁住了寂寞平常的故事,也锁住了对故乡的眷恋

和其他村子一样,霭峰村里的年轻人都已背井离乡,只有春节才回来。村子里甚至没有学校,小孩子上学只能去镇上。慢慢的,愿意留在这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慢慢的,詹氏祠堂也荒废了。 人的一生是赴死的过程。没了人气的村子也是不可逆地消逝,终会随着老人的离去,被自然“攻城略地”,归于黄土。 这样正在消失中的村落还有许多,怎样才能更好地保留文化和古村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陷入了沉思。

3 建——不破之桥 经过一天的素描,做绿豆糕、戏水、烧烤的欢乐时光,孩子们迎来了蔼峰村第二场大考。


用十根50cm的木棍搭建一栋桥,看哪个组的桥更加美观、创新,且承重性能更好。

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有的组进度慢,有的组进度快,挑战各异,但都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他们的默契和毅力。 负责设计的孩子思考如何完善方案,加固桥梁结构;负责磨木条的孩子为了刻度精准粘合无缝,甚至把砂纸磨得光滑。 但当他们看到磨好的木条整整齐齐摆在一起,相视一笑,之前难以跨过的难关也不足为话了。


很快就到了最惊险刺激的环节——破桥行动。 小组选一名成员自由选择在桥上依次叠加砖块,看哪座桥的承受能力更强。负责放砖的孩子要思考每一块砖怎么放,不停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旁边观看的组员则神色紧张,双手合十暗暗祈祷。 我们期待意料之外的结果,但很多时候,团结和努力已经预示了最终的结局。 第一组组员们合力设计和制作的建桥最终以承载所有重物的成绩,脱颖而出。

"4 且哭且笑且成长 重头戏来了,20个孩子要在两天半的时间内为老乡们设计并搭建一个凉亭! 勘探,设计,选优,分组,一个个步骤井然有序地进行,前一天的合作给同学们积累了经验,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了默契。 不过,城乡性的体现可能并不只是我们印象中的二元经济结构,工具的使用也具有城乡性。锯子是乡村的,对于城里孩子来说,那就是破了次元壁的工具——惶惶不知所措。 于是,八十多岁的詹爷爷如英雄般挺身而出,带头锯了两三棵竹子,旁边扶着竹子的材料组组长默默记下了步骤和方法。他带领着材料组的同学砍竹,测量、选竹、搬凳、开整!


而其他组暂时没有活儿的,都很自觉地来扶着毛竹。还有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站出来想要尝试,拿着锯子chua chua chua 锯起来,那架势特有范儿。 不知不觉中,材料组的孩子们效率已经大大提高,带动了各个部门向前推进。


5 留下一座凉亭吧 整装待发的同学们似乎多了一点默契,大家的效率明显提高。 锯竹,劈竹,绑茅草,上顶,一切都在井然有序进行中,大家齐心协力、动力十足,终于伴着日落在夕阳中把主体搭建完成。


不知是不是干了一天活太累了,还是因为詹叔做了满满一桌子的当地菜,每个人多干了几碗饭,果然唯美食不可辜负也! 偶然间,聊到今天大家的改变,有个女孩子说:想到能为詹爷爷和其他路过的人搭建一个凉亭,我就干劲十足,一点都不怕苦。

多么纯真感人的内心,不知不觉,孩子们都变得这么体贴入微,深深感动着我。 来到乡村,我们内心的触角不知不觉中伸展了许多。 来到乡村,能让我们暂时放下一切身外之物,感受生命的本源,接受最纯真的洗礼。 乡村的平静是我们为生命驻足的缘由。

伴着篝火,合着歌声,我们和天上的月亮紧紧相依,雨水透过草帽帽檐,冲刷着内心的紧张与不宁,带来无限的和谐和幸福。 草帽是用麦秸编成的,这种草帽不像竹笠那样坚硬,被雨水滋润后,倒显得柔软。

待篝火烧尽,烟消月退,一切嘈杂纷至沓去,乡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 那一晚是最轻松的一晚,轻松之余剩下无限的惆怅。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6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最后一天如来时那样相聚,我们又一一分散,送别的路上,最小的两个弟弟说: “来的时候拼命想走 走的时候又…….” 不想走,就来年再聚呀! 我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愿我们伴着彼此的月亮闪闪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