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风景的厨房
喜欢的厨房都是展开臂膀拥抱自然的。比如阳明山绢丝谷的厨房,中西餐都可以做,齐备、宽敞,绿色从四面八方涌入。

水尾厝的“开放式”厨房,就是一个屋檐、一张台面,眼看着秧苗抽穗拔节,一不留神就有青蛙跳到脚下,七八月份会被稻花的香甜包围,麻雀也成群结队地来打它们的主意。


风景给厨房提供了什么呢?看得到草木的生长,闻得到风里季节的气息,听得到虫鸣鸟叫,站在灶台前便是大地山林的观众,有了这种“沉浸式体验”的加持,手里的食材似乎都带着泥土芬芳,特别适合我这种眼高手低的厨艺爱好者来自我催眠。
我租住在村民自建的楼房里,厨房是个非常奇怪的空间:没有门,但有大小两个门洞。也没有任何设施和家具,一刮风窗户哐当当直响。房东不让装抽油烟机,当地又不通燃气,我们没用明火,在窗前摆了电磁炉、电陶炉,炒菜时就把窗户大开着。楼上说每天都能闻香识菜,知道我们几点晚餐、几点又加了夜宵,今晚是麻辣还是红烧。
所以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简陋不方便的厨房。但是我喜欢面向青山和田野的这面窗,进进出出的时候扫上一眼,都神清气爽。


窗外
我可以感受着天光做菜,有时候阳光刚照上带着水珠的西红柿,或者雨的交响和锅里的咕嘟咕嘟此起彼伏,对面老房子的炊烟总比我早。早上薄雾和煮咖啡的蒸汽溶作一团;午后揪一大把厨房花架上的薄荷泡茶,赶走知了的聒噪;晚风则带来蛙鸣、卷走锅与铲的铿锵之声和烟火气。
晴天窗外。

阴天窗外。

雨天窗外。

暮色四合之际,烤箱里亮起暖色的灯,泡芙一个个怦怦的膨起来。


喜欢的角落
冰箱
冰箱上有文婷给我扎的毛毡水饺,两个小花器里野花、树叶、蔬菜正当季。





使用率很高的竹篦子竹簸箕竹篮
南方乡村,竹编必不可少,学着村民用来洗菜,晒果干、笋干、茶叶,吃火锅的时候各色蔬菜满满地铺上,显得特别丰盛。


花花绿绿的墙


旧碗柜
村民家里买的旧碗柜,稍加修整,刚刚好堵住厨房和客厅之间的空档。

做菜是一种放松
对我来说,谋划菜式、洗切、炝锅、翻炒……这些是放松而不是劳动。唯一的问题是技术不稳定,每餐都充满未知,有时候吃得很踊跃,有时候很消沉。队友常常提前打电话回来问今晚吃什么,好有时间做心理准备。
春天晒笋



夏天折腾各种水果糖水,泡梅子酒。




秋天贴膘


冬天就是一锅炖了。


觉得食材都很好看,
可能是我做饭慢的
原因之一。
我喜欢囤积食材,随时想吃随时做,热衷于在减肥路上和队友互扯后腿。用Oliver的话说:“看到冰箱空空的,不觉得很失落吗?”春节时,奶奶每天检查满满当当的冰箱,随时补货,这种习惯可能是家传的。刚上任家庭主妇那阵儿,我做了张Excel表登记厨房物资,发现竟然备了70多种调料和干货。
生厨余都收集起来堆肥,贡献给我的小菜地,环保不是我们乡居人士的基本素质么。队友吐槽说:“你少买点快递减少碳排放比什么都强。”






学习温州菜
我的温州菜排行榜,已经从非常“内陆口味”的梅菜圆子,进阶到了江蟹生和血蛤。





。
带胖狗“七点半”从后山菜地回来,天色已暗,只有我们家的窗户亮着灯,厨房里正在准备晚餐。回来敲下这些字,纪念这个平凡又温暖的夏日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