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体》的母亲
2019年初,母亲结束了近二十年的打工生涯,来武汉给我们带孩子。
头几个月,妻子休产假在家,孩子睡觉间隙,她和母亲一起看《延禧攻略》《知否》《大江大河》。孩子六七个月,对影像有反应了,电视便再没开过。有部剧还没追完,我们给母亲开了视频会员,让她在手机上看。会员到期后,她不让再续,说追剧太累了,不如看综艺。综艺不需要会员,她喜欢看歌唱节目,《中国好声音》之类,有时候在饭桌上谈起某个歌手,她竟然了如指掌。我写过一首《共此时》,说和母亲共同经历的事越来越少,相隔千里,有时候要靠“同看一个节目”联系在一起。这是五六年前的事了,诗里的节目,指的应该就是《中国好声音》。
母亲节约惯了,厨房做饭时极少开灯。客厅有两个灯,七点多我们带孩子出去散步,她只开一盏小的。八点多我们回家,推门一片暗沉,孩子总说:“奶奶奶奶你怎么又不开灯呀。”母亲就笑着把大灯打开,小灯关上。她晚上回房看视频,也是绝不开灯的,摸黑看。我们说了几次,每次也只管一两天。
看短视频,有时候也看直播,有一次她说:“楼上粽子奶奶在抖音上买了一大包衣服,一件只要五块钱!”第二天她拿了一件下来,居然能穿,只是料子特别薄,穿一会儿下摆就卷上去了。她的圈子全是带娃的奶奶们,为了便宜两毛钱的青菜,可以约着一起去两公里之外的武南菜场。疫情前,每半个月她们也约着去汉正街,衣服一组一组买,反正人多,高矮有别,大中小码都能用上。
直播里说得天花乱坠,她也忍不住下了几单,都是些小东西:垃圾袋,清洗厨房油烟的“一擦净”。用了几次,发现效果很差,觉得上了当,就不看直播了,只偶尔看一些做菜的视频。
前几天,发现她在看网络小说。吃饭时问起,她说是为了预防老年痴呆。摸黑看视频也就罢了,看小说,确实对眼睛不好。我说:那还不如找纸书呢!在书架上翻了一遍,适合她看的不多,最后选了《三体》,吹捧说看了这套书,几十年不会老年痴呆。她看了厚度,说:“这只怕要看一年。”
她拿了《三体》回房间,晚上,她房间里的灯终于亮起来了,亮了很长时间。
我写母亲的诗也不少,专写她的有《妈妈在远方看我》《雨中的泪水谁也看不到》《共此时》,都不算好。似乎一提及她就难免感伤,克制不了情感。《共此时》略微好一些。诗集《说时迟》里,只收了这首。有些诗她和父亲一起出现,并没有她独有的细节。《说时迟》里还有一些泛泛写母亲的,比如《两种泪水》《母亲和女儿》,虽有取自她的细节,但她只是作为一种普遍的形象出现。
《说时迟》出来后,我给父亲寄了两本。这两天在家里拆快递,拆塑封,给朋友签名寄书,她都看在眼里,但一直没有找我要书,我也没好意思给她,只摆了几本在书架显眼的位置,她经过时应该一眼就能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