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边界
艺术家,在越来越多的公众眼里成了癫狂、不守逻辑的代名词,我本以为这是偏见误解,从潘先生一番话语来判断,似乎艺术家自身也承认这些看法,甚至以逃脱逻辑的束缚为荣。艺术成了生活之外的东西,成为自主剥离常态的东西。艺术与生活之间泾渭分明。
我没有任何艺术修养,没有拿过画笔,也没能够在任何乐器上奏出一首相对复杂的完整曲子,不过是喜欢逛逛画展听听音乐,并从中获得大多数人可以获得的快感罢了。色彩和乐音似乎是与心灵很接近的物质,在不同的排列组合中给观者听众带来的感受直接且绵长,艺术(更多的指美术)曾经被奉为比现实更真的东西,因为它定格现实,并且是滤镜过后的现实、或者说是理解过的现实。日常生活的危机之一在于熟巧,在与外界打交道中人经常会忘记相互关系,转而以一种机械方式看待对象,物/人在这样的交往中失去原本具有的鲜活生命,而艺术家重现这种鲜活的生命,即使是写实派,也绝不是简单重现,在对光线色彩空间的刻意安排中,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观察视角,也引发对日常人物的重新认识。自从摹仿说失去市场之后,艺术的对象更多杂糅了想象与背叛常态生活的成分,也就是潘所说的非常态。如果把‘常’理解为暗淡机械的熟巧,那么一切艺术都是非常态,但潘先生口中的常态显然等同于正常逻辑,于是艺术家变成了非理性的存在。这种理解是偏狭的,也是不完全正确的。想象,梦,记忆,暂且不说这些与常态的关系,首先它们自身有严谨的逻辑,其次它们的逻辑是对正常逻辑的补充。在我听过的关于美是什么的说法中,最印象深刻的当属“美是对极限的追求”。讲座者对极限的阐释以神性居多,但我想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生活可以延伸到的任何地方,穷尽,这是艺术的方向,而且希望永远不要达到,因为艺术的活力在于不停息地对可能性的追求,这一点上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
于是,作为对生活的阐释以及补充的艺术,完全没有走向它的反面。‘他是不是一个艺术家,暂且不论,只要他是有意的,有意使自己作品的意义与常态生活切断关系,我觉得它就可以成为一个艺术作品。’如果说,理解这句话为艺术提供反思现实、重构现实的可能,那自然没错,可是,如果想要切断与生活的关系,妄图建立一个自我的世界,无异于杀鸡取卵。
我没有任何艺术修养,没有拿过画笔,也没能够在任何乐器上奏出一首相对复杂的完整曲子,不过是喜欢逛逛画展听听音乐,并从中获得大多数人可以获得的快感罢了。色彩和乐音似乎是与心灵很接近的物质,在不同的排列组合中给观者听众带来的感受直接且绵长,艺术(更多的指美术)曾经被奉为比现实更真的东西,因为它定格现实,并且是滤镜过后的现实、或者说是理解过的现实。日常生活的危机之一在于熟巧,在与外界打交道中人经常会忘记相互关系,转而以一种机械方式看待对象,物/人在这样的交往中失去原本具有的鲜活生命,而艺术家重现这种鲜活的生命,即使是写实派,也绝不是简单重现,在对光线色彩空间的刻意安排中,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观察视角,也引发对日常人物的重新认识。自从摹仿说失去市场之后,艺术的对象更多杂糅了想象与背叛常态生活的成分,也就是潘所说的非常态。如果把‘常’理解为暗淡机械的熟巧,那么一切艺术都是非常态,但潘先生口中的常态显然等同于正常逻辑,于是艺术家变成了非理性的存在。这种理解是偏狭的,也是不完全正确的。想象,梦,记忆,暂且不说这些与常态的关系,首先它们自身有严谨的逻辑,其次它们的逻辑是对正常逻辑的补充。在我听过的关于美是什么的说法中,最印象深刻的当属“美是对极限的追求”。讲座者对极限的阐释以神性居多,但我想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生活可以延伸到的任何地方,穷尽,这是艺术的方向,而且希望永远不要达到,因为艺术的活力在于不停息地对可能性的追求,这一点上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
于是,作为对生活的阐释以及补充的艺术,完全没有走向它的反面。‘他是不是一个艺术家,暂且不论,只要他是有意的,有意使自己作品的意义与常态生活切断关系,我觉得它就可以成为一个艺术作品。’如果说,理解这句话为艺术提供反思现实、重构现实的可能,那自然没错,可是,如果想要切断与生活的关系,妄图建立一个自我的世界,无异于杀鸡取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