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下)
2021年4月,上海黄浦区,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1996年10月,全面建成开放;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现有10个艺术陈列专馆、4个文物捐赠专室和3个特别展览厅,着力体现各艺术门类的完整发展历史,体系之完整、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馆藏文物近10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万余件,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


四、转变期青铜器
(西周中期至晚期、春秋早期 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体系,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的器类出现,器型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质朴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
对尊,西周中期

㠱仲壶,西周恭王


仲义父ling“缶雨四”,西周中期



叔硕父方甗,西周晚期,传山西吉县出土

晋侯“丵丮”盨,西周晚期,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号墓出土


虎簋,西周晚期


龙纹钟,西周晚期


四虎镈,西周晚期


齐侯匜,西周晚期



秦公鼎,春秋早期,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出土

山奢虎簠,春秋早期


秦公镈,春秋早期


龙纹方壶,春秋早期


子仲姜盘,春秋早期



五、更新期青铜器
(春秋中期至晚期、战国 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
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精丽之器。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朴素平实。
兽面纹龙流盉,春秋中期



莲瓣盖龙纹壶,春秋中期


龙纹镈,春秋中期



牺尊,春秋晚期,1923年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透雕蟠龙鼓座,春秋晚期


蟠龙纹盉,春秋晚期



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



交龙垂鳞纹鼎,春秋晚期



吴王夫差jian“金监”,春秋晚期,传河南辉县出土



镶嵌狩猎纹豆,春秋晚期,1923年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镶嵌画像纹壶,战国早期




络纹扁壶,战国早期


羽翅纹壶,战国早期



镶嵌云纹敦,战国晚期


镶嵌几何纹方壶,战国晚期


六、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
东周、秦汉时期,边远地区各族的青铜文化长足发展。南方的越族,西方的巴、蜀族,西南夷诸族以及北方的匈奴族均有成熟的青铜铸造业。所铸青铜器深受中原青铜艺术的影响。在追慕商周古风的同时,强烈体现出本邦族的风格和特色。边远地区与中原地区相互影响、交融,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龙耳尊,春秋早期


鹿形饰,战国
骆驼头车饰,战国

女“足忌"坐俑,西汉,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八牛贮贝器,西汉,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五牛枕,西汉,1972年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 TheEnd-
博物展览系列
1、国内展-帝都艺展
2、国内展-魔都艺展
上海博物馆 |青铜器展(下)
3、各地展览
4、国外展
……
更多文章,请关注“薇薇小屋”,感谢关注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