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钱有力量”和“有钱”,其实是两码事

很多人数字上很有钱,有钱到普通人会说“如果我有那么多钱做梦都会笑醒”,却依然终日为金钱焦虑、人生选择牢牢被金钱限制——
比如不敢离开高薪但极其消耗自己的工作,比如把“环游世界”、“发展爱好”这些想做的事留到“退休”,但等真退休了可能早已没有力气去实现,或者又推到“等孙子成年”,再一直推到“下辈子”。
有人的工作就是跟金钱数字打交道,十分胜任,然而回到家,面对自己的个人财务,却突然像眼前有一层雾、脑子突然僵住一样,没有清晰与力量。
近年“财富自由”非常流行,但能在数字上实现的普通人还是极少数,也许,更现实、马上就能开始尝到甜头的目标,是“对金钱有力量”。
我在开始旅居世界之前,想都没想过“需要先存很多钱”这件事。
有很多观点,都只是广为流传却未经验证的谎言与误解。
旅居世界本身并不意味着需要很多钱——20岁时还是学生,只有奖学金和父母给的生活费,一样通过做沙发客免费住在陌生人家里行走了很多国家,而且跟沙发主的关系都非常清爽健康平衡,其中很多人变成了长期好友,我方便的时候也招待过沙发客回报社群。
后来,我搭建了一份远程进行、地点独立、通过不断创造长青价值产生复利效应与被动收入的事业(绽放小众事业,这里有几个助你开挂的问题),走到哪里都照常工作赚钱、每个地方带来的启迪还会成为创作素材,旅居与工作是共赢游戏。
有太多地方的生活成本,都比北京上海低太多,比如巴厘岛、泰国、土耳其……只要语言可以,都不一定要说当地语言,英语经常就很够了(个人成长取向的外语学习手册)、信息力不错(信息力进化指南——助力你的绽放人生),过上高性价比的生活一点也不难。
当然,旅居也有金钱挑战,比如很多生活开支(房租等)都是长期稳定会比短期变动便宜很多,比如每换一个地方都会有一段工作效率不那么高的适应期。
但总体来说,最关键的是非线性思维、共赢游戏模式、大胆质疑大众流行的假设,多问问自己“怎样才可能”,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假设“一定不可能”。
在年轻时就过上与真我和内心愿景一致、滋养自己而非消耗自己的生活,带来的非物质复利效应是惊人的,没有在青春年华里就被痛恨的工作、环境、生活方式耗尽生命力,会有充足的力量去慢慢享受与拓展人生这场长跑。
我曾经认为自己对打理金钱这件事少根弦,好像不擅长钱才说明我是纯洁的、超越的(钱无知和性无知的虚假优越感挺相似)。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没有什么需要防御,也没有什么需要证明,我既是超越的也是庸俗的。
当我终于毫不抱歉、毫不躲闪地用清晰的数字写下收入目标和支出预算,竟然整个宇宙都在帮我实现——收入目标以与预想不一样的方式实现了,支出目标也通过终于换了国家,轻松不费力地实现了(虽然写的时候也有想,在摩洛哥很难在不降低生活水准的情况下实现吧)。
之前觉察到我对自己收入感到舒服、能给予心理许可的数值,接近于我爸的收入——其实很多人都在用“不能比父母赚得多”、“不能比伴侣赚得多”这样的限制来潜意识地表达忠诚与归属,当我清晰看见这一点,并知道我爸只会因为我赚得比他多而高兴,之前的天花板立刻就不见了。
我不再需要在金钱上去讨好谁。
跟朋友一起吃饭分摊账单,她给了我五块钱以为是五十块,我说这是五块她当时没反应过来,与其“好女孩模式”(女性成长越长越废?注意力内陷这个大坑了解一下!)发作地“算了吧”,我走出餐厅后又跟她说了一次,并得到了很好的回应。
其实我不太介意请她吃顿饭,但如果我因为讨好而忍吞真相,是在削弱我在人际关系里、金钱上的力量。
拿回金钱上力量的一个关键,是以平常心看待钱,钱就是钱,对待钱的方式不需要用来讨好谁、维系什么关系、证明什么、防御什么。
增长对金钱的力量,不需要等到拥有很多钱才能开始。人生游戏不是线性的,对金钱的力量增长了,可能也会促进金钱数额的增长。
就在今天,你可以采取什么杠杆行动,来增长、体验、庆祝你对金钱的力量?欢迎在下方留言中分享!

更多精彩
全年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