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演出时长225分钟
含15分钟幕间休息
趁回家补了夜宵反正现在也不会睡的时间写一下观后感
看第一段的感觉是这家的男人都睾酮素中毒了(当然妈妈也在配合这种毒性) 很符合我之前从影视剧作品中了解到的近代(?)美国印象
父权社会下的男性角色 给我一种“甚至很可怜”的感觉 (性别歧视伤害所有人 男的好像都没有正常的情感沟通能力 他们娶老婆 “爱她” 但出轨、没有办法把工作中的困境同她商量、不允许她参与到自己和儿子的谈话中、认为她在家补袜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精神痛苦,我觉得这种“娶妻”行为是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的社会行为 为满足和优化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找一个配套角色;他们生了儿子 但只在眼中看到了符合自己想象的儿子 并把自己脑中的一套价值观填鸭式地灌输给他 然后自己把自己吹成一个伟大厉害的角色 享受儿子对自己的崇拜 享受自己的权威(这是对欣赏的“四分卫式”大儿子 对相对弱小、不符合想象的小儿子则是直接忽略了) 但父子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沟通交流、爸爸也没问过儿子的任何意愿;他们工作 但是并不是做自己热爱的事 而是要找一份“体面”“能发财”“混出名堂”的工作 “成功人士”既是他们的梦 又是绕在他们心头的鬼魂 是他们对幸福的追求 也是他们在心里自我折磨的根源。总的来说 一直很“寂寞”。 社会赋予他们一家之主的地位,随之而来的就也有责任和压力 和精神不健康: )(当然在这个厌女的社会中 这种现象至今也存在)。相应地这种家庭结构 也要求每个人都按他们的角色、剧本来演 “做一个好丈夫/爸爸/妻子/妈妈/孩子” 如果大家都如此扮演、经济情况稳定 则皆大欢喜 一旦有人从角色中跳出、开始质疑一切,或者像这部戏剧中一样产生了经济问题/英雄父亲角色裂缝 那么就是一地鸡毛
我觉得现在老美更“流行”的价值观 是在破除美国梦的魔咒 也就是说对名、利、社会标准的追求并不能让你获得幸福 而是要“找到自己”“stay real” 也算是一种极端状态的反弹
联想到最近看的减肥书 我觉得老美真的是有一种特别喜欢judge的社会氛围(书中提到美国有很多女孩子从青春期就开始节食而饮食紊乱 而我在德国马路上经常看到带着啤酒肚穿紧身吊带的女人;这部剧里也给我一种非常“他人即地狱”的印象) 大家越喜欢judge别人 其实也就越在以同样的方式压迫自己
女人 这部剧里没什么出彩的女性角色(基于时代剧情背景如此) Linda扮演着时代背景下和家庭中的“角色” 她的一切就是围绕着老公孩子 对老公的伺候、依顺、安慰等甚至产生了一种捧杀的效果 她在老公事业、生活困境时并没有同他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而是一味地哄和粉饰太平 她在两个儿子眼中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好女人 这“好”也便来自这种忠诚和依顺
女人是附属品 他们父子三人下馆子吃饭不用叫上妈妈一起 女人是消遣品 用来打发夜里空虚寂寞的时间 父子三人对Linda圣母化、对其他女人妓女化的看法也特别明显地反映出了厌女事实
原生家庭 一个家庭里培养出的两个儿子 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区别对待、区别经历而变成了截然相反的人 哥哥的人生被吹出一个巨大的气球后又在眼前戳破 这种巨大的矛盾和冲突迫使他反思和改变 剧目后程他试图改变家里吹气球的常态、与家人谈“真实”,希望大家都能认可“我什么也不是、我爸什么也不是”的现实 他在情绪失控时也没有把目睹爸爸出轨的事甩出来说 没有责怪没有不甘 只想接受现实、面对自己的问题;而弟弟从小被忽略、什么都不如哥哥 长大后不断换女人(也算是一种追求关注吧) 渴望按照爸爸的标准成功、获得父母的认可 也最按父母的标准积极粉饰太平
几个家庭角色想下来 我觉得对剧目的介绍里 说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什么互相拯救 我觉得挺好笑的 直系亲属血浓于水 爱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家人之间如果不能从真实的角度出发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而是只能互相鼓吹 共同维持表面和平 那这种爱拿出来说也没什么必要
总的来说 剧本和表演都很精彩 加之话剧艺术中心大剧场的断网( 观看体验还是很好的 专注+引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