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飘零西凉人(五)
5.征战南阳 曹操于南阳三征张绣,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其阵营中诸多文臣武将的履历中都有这一笔,值得专门汇集收录于此: 一征时,典韦战死、曹军被张绣的突袭打得混乱不堪,唯有于禁率所部有序撤退、惩戒趁乱劫掠的青州兵、继而凿堑安营,因其“在乱能整,讨暴坚垒”之功,得封益寿亭侯。此后曹操于舞阴重整旗鼓、击破张绣的追兵,张绣前往穰县重与刘表联合,曹操则率军返回许都。 此战给曹操留下的心理阴影还不止于战场之内:出征前觐见天子,因身为三公领兵入见,按旧制被迫“享受”了一次交戟叉颈的待遇,想必令曹操非常不快,竟到了“至此不复朝见”的地步;落败后,袁绍亦写来书信嘲笑,令其大怒,荀彧为开解曹操提出四胜论;家事方面,正室丁夫人怨曹操害死长子,终与其离异。 曹操还军后,本已归附他的南阳、章陵(南阳为郡,陈寿在此却将其与章陵县并置,怀疑此处的“南阳”要么是笔误要么是指其郡治宛城)等各县重新叛归张绣,曹操派遣曹洪前去讨伐,却被张绣击败而退守靠近豫州边界的叶县,又多次受到张绣及刘表军侵攻。建安二年十一月,曹操不得不亲自领兵二征张绣,在淯水边拜祭阵亡将士,一副誓要报仇雪恨的姿态。然而这一次曹操并没有留下直接与张绣交战的记录,在击败刘表派来援助张绣的部将邓济,攻下湖阳、舞阴后,或许是由于冬季不宜作战,于建安三年正月还于许都。 建安三年三月,曹操在天气转暖后迫不及待地第三次征讨张绣。荀攸对此役持反对意见,认为张绣的游军仰赖刘表供养,假以时日这种脆弱联盟自会分崩离析,急于进攻反而会迫使二者戮力同心,曹操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想来此时曹操的决策已经不完全是出自理性的考量,宛城之变的惨痛和这个当初选定的软柿子竟然两攻不克的事实,或许已经成了他内心的某种执念。曹操将张绣围困于穰县,张绣在坚守两个月后终于等来了刘表的救援,一切果如荀攸所言。恰逢此时传来袁绍意图袭击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消息,曹操不得不撤军返回。 张绣率军追击、在安众与刘表军汇合,试图阻遏曹军的归路;曹操连夜挖掘地道脱离后沿途布下伏兵,张绣中伏落败,后经贾诩建议再度追击后取得小胜。贾诩和曹操本人都预言了张绣初次追击行动的失败,二者陈述的原因却不尽相同:贾诩认为曹操出于谨慎必亲自殿后,张绣虽善战却无法胜过曹操、因而必败,此后曹操为轻军速进会留诸将殿后,张绣再度追击便可得胜;曹操则自认为得胜原因在于张绣试图截断曹军后路、使曹军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贾诩对曹操军事才能的评价似乎更在曹操的自我评价之上。 实际上,曹操击败张绣的过程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曹仁传中提到曹操三征张绣时亦派曹仁“别徇旁县,虏其男女三千馀人”,而曹操撤军为张绣所追时虽亲自殿后,也并非如他对荀彧自称的那样从容,而是“士卒丧气”;曹仁率其所部加入、鼓舞士气,也是曹操之后获胜的因素之一。李通传提到,李通将兵连夜来助曹操并担任先登,使曹操得以复战,李通因此“拜裨将军,封建功侯”。其他曹军将领参与此战的记录还有于禁的“复从攻张绣於穰”、乐进的“从征张绣于安众”、许褚“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这个惊人的数字很可能是笔误,毕竟张绣这辈子恐怕都不曾拥有过万人级的军队)。 总结张绣的战绩:宛城之变时在突袭的前提下击败曹操本人统领的、参与将领包含于禁的军队,此后直接击败过曹洪。建安三年曹操本人统领、参与将领包含曹仁、李通、于禁、乐进、许褚的诚意阵容面对张绣的追击一度陷入危机,最终也未能讨得太多便宜;虽有得益于袁绍欲袭许都的假情报干扰,张绣的表现也绝不算差了。贾诩说张绣的指挥能力逊于曹操而优于曹营众将,未必只是为了哄他开心的恭维,而是确有事实佐证。 可悲的是,这无补于张绣势力被荀攸一眼看穿的弱点——他们终究是被西凉军整体命运裹挟的残部,其出身履历非但分毫无所助益反而是难以洗去的原罪,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破坏劫掠或仰食于人的怪圈。考虑到这一点,贾诩和他的历任西凉系主公其实都不应看作典型的主从:在董卓手下他只是一个拿钱办事的军官团中层,之后的李郭段张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逐鹿天下甚至割据一方的资本,贾诩和他们的关系形为主从实则是乱世生存游戏中结成的互助小团队,而他和张绣的组合是其中唯一相性良好合作成功的。 三征之后,曹操听从了荀攸“表、绣新破,势不敢动”的判断,暂时放过了张绣改为征讨吕布。而一年之后双方不得不再次面对彼此时,时局和他们的关系都将发生变化。
© 本文版权归 Hendrick Z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