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单|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在高中的语文课上,老师强烈推荐这部高分电影,但是因为当时实在没有心思放在这上面,后来大学又在朋友圈里看到当时的同班同学的深刻观后感,还是没有心思花2个小时停下来好好品一品这部电影,而是将休闲时光花在琐碎而无意义的事情上,幸好经典是永不过时的。其实之前一直没有看这部电影,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厌旧情节,在高中时,多少个周六的深夜,也是看电影度过的,从《那个杀手不太冷》到《魂断蓝桥》,那种十几年前乃至上世纪的老旧画质与氛围总是莫名让人产生一种压抑感和难过,现在想来,应该是和当时的心境有关。
整部片子让我最深刻的一个词就是“institutionalized",被关在监狱太久的 Brooks ,因为日复一日同样的生活轨迹,在突然重获“自由”后,反倒因为早已不适应外界的生活而选择自杀。他临出狱前放走的那只乌鸦,也许再也无法振翅高飞,只能等待死亡,就像他自己一样,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到此一游”的痕迹后,选择以上吊的方式结束自己单调而落寞的一生。

这个词也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则新闻,因ETC的发展取代人工收费站,一位在收费站工作了近30年的大姐哭着找政府讨说法”我把自己的青春都给了收费站,除了收费我啥也不会”。
另一则故事是动物园里受虐多年的小象,在被人解救后,解开了多年禁锢小象自由的铁链,却发现小象早已放弃了逃跑的念头,习惯了被拴住的状态。
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精神病医院实习的日子,有一位患者言语交谈和常人无异,还担任起大家的组长,平时负责带领大家洗澡吃饭。在医院的日子虽然单调但是很单纯,每天固定的时间起来吃饭,做操,听歌,睡觉,漫无目的的闲逛。看过他的病例,他已经进来很久了,妻子也已经和他离婚,每当别的病友家属送东西或者送零花钱来的时候,他永远都是没有期盼的那一个。我常想,年仅50的他是否已经习惯里面的生活,不想出去了。里面的人看似有精神障碍,但都很单纯,每天起来不需要为生活操心,这样的日子是否也是一种体制化。
再看看我自己,两年前的暑假, 因为要留校暑期实践,而在学校的审计处做了一段时间的学生助理兼职,办公室里的人大多是在本校毕业后就留校工作的,有中文系第一名的学霸,有法学院的硕士,曾经多么光辉的头衔,聚到这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蜕变成了和自己2岁的娃便秘斗争的妈妈;以及即将临产,升级当妈的人;在深圳工作多年当会计,同济大学毕业的男人,千辛万苦地挤进来,开始和中文系第一名讨论孩子便秘,在这里很安稳,小孩上学名额不用发愁,仿佛自己人生将来的几十年,都将围绕着孩子打转。我在一边重复着给一本本厚的落灰的账本打上页码,一边听着这些家长里短。仿佛人生一下子就看到了尽头,觉得很没意思,于是断了自己以后想走行政体制的想法。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重复生活轨迹带来的厌恶感,即使在医院实习的6个月,除了放疗科和手术室,其他的日子也没有让我感到有太大厌倦,在这里我是真实感受到了如死水一般的日子,安稳的让人绝望,像温水煮青蛙。我想要跳脱体制,但是又怕是自己年轻还没太多地感受到社会的艰辛,年轻的想自由怕最终敌不过中年的求安稳,我是真的怕。
人最可怕的不是身处低谷,而是失去希望。希望也是这整部电影给人留下的最美好的事情,即使身处监狱20年,即使被人侵犯,Andy也绝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决不放弃自由的念头,他从来不属于这里。

很庆幸, Red 找到了Andy留给他的那封信,最终两人在海岛相遇,那句”So was Red"不是他在这世上的最后一句话,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最后,希望是美好的,愿你我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日记提到了1部影视
- 1部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