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好“批判性思维”?
逻辑三洽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它是一门高深的逻辑学技能,没有学过逻辑学专业知识或受过专业逻辑训练的人,很难自如地应用这种方法——《第一性原理》李友善

如果没有办法追求真理,那么我们可以把问题缩小为:“如何判断信念是否暂时正确?”在逻辑学领域,信念“正确”的判断标准是“逻辑三洽”:
(1)自洽
一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体系环节自身可以自圆其说;
二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与相关事实之间可以相互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通常情况下,成功通过实践考验的信念往往具备暂时的正确性。但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存在于逻辑层面。)
(2)他洽
信念所处的逻辑系统,要与周边相关的逻辑系统以及更深层次的逻辑系统保持一致。(在商业场景中,所谓的逻辑他洽通常表现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理念需要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复杂性科学等商业的根基性学科保持一致。)
(3)续洽
逻辑续洽是指原有被证明暂时正确的信念,在时代和场景发生变化之后,依然可以保持逻辑正确。(换个角度来讲,当信念涉及的领域内出现新事物、新信息和新证据时,我们必须判断原有的信念是否依然可以与新的经验或信息相融。)
但是,在逻辑和理性之上,始终存在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它阻碍了我们对理念正确的判断,这个力量叫作“我执”,或者称之为“主体性认同”。
表现为:“我的XX”(内容&结构)
破除“我执”(ego、自我、小我、自我价值感)的过程需要应用批判性思维。
我们不妨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人与人为什么总是会发生争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99%的争吵其实都不是为了捍卫“我的思想”,而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对自身存在性的防卫。
当然,比“主体性认同”更加可怕的影响力,那就是“群体信念”。
为了更好地进行理性思考、促进颠覆式创新,我们需要:
(1)否认自己的存在,即“可证伪性”(不具备可证伪性的都不是科学)
(2)“普遍怀疑”:能持以不可知论看待世界,表达了对一切确定的知识和结论永远持怀疑态度。
(3)反共识:将批判性思维、普遍怀疑、不可知论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