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骨包子
排骨包子
食堂里的排骨包子当时卖一块五一个,普通的肉包子只要五毛钱。有段时间,我和强子每天中午,各打一个排骨包子,咬开面皮,在白菜碎里寻找那块排骨。饭店里一份排骨当时就要三十块起跳,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这是可以吃到排骨的最廉价的途径。
排骨有时大有时小,像拆盲盒一样的乐趣。遇到大块肋排那是很幸运的事。最过分的是只有骨头,一块干干净净像是被谁啃过后又包在包子里,拿着包子去理论,打饭的大姐瞄了一眼那骨头,不屑的说排骨上的肉化掉了。看她游刃有余的对答态度就知道,显然是惯犯,岂有此理。
这排骨包子恐怕只有在山东有。反正我没听说除了山东还有哪里有这样的吃法。要说包子,烟台地区的包子,是一绝。硕大的包子盖过一个成年人的手掌,长条形状的包子坐在平铺的玉米叶子上,被丰富的内陷撑的鼓鼓的,包子上被手巧的妇女捏上漂亮的麦穗纹路。饭量再大的人最多也就吃上三个。
排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猪身上最被嫌弃的部位。在人们刚刚有条件选择猪肉部位的年代,割上一块大肥膘,略微微缀上一点瘦肉,漂亮。用麻绳系在肉的当中,走过街上,邻居都投来羡慕的眼光,这肉膘真好。
很快,也就是有十年的功夫。肥肉不那么吃香了,排骨的价格开始走俏。善变的人类,肥肉很快就被嫌弃。排骨上的肉,肥瘦相间,脆软适中的口感,加上猪骨特有的香味,很快被奉为猪肉当中的精品。经常听见老人感叹:“原来啊,是有钱人吃肥肉,穷人吃骨头。现在呢,是有钱人吃骨头,穷人吃肥肉。”
对啊,时代变了。人们的口味也一直在更迭,总是想着法的满足自己的嘴巴。排骨包子对于很多人来说,第一反应是匪夷所思。吃包子就是图企个痛快,大口的吃,一口下去,满足饭和菜的双重需求,还要一边吃一边吐骨头,这好像违背了包子的初衷。
没有人研究排骨包子诞生的来龙去脉。但我推测没有什么离奇的故事,爱吃包子的山东人,尝试把各种各样的食材放到包子里。就拿烟台来说,各种海鲜和韭菜猪肉搭配,就能变幻出许多花样。本地小海鲜的种类繁多,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林林总总。
如果有幸去到烟台的人家,赶上家里老人包的大包子,别犹豫,厚着脸皮也要吃上一个,别管什么馅的,总有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