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网约车学英语的卢师傅
我叫的车到了。“你好,是尾号4660的用户吧?”“是的”
我拉开车门,与网约车司机进行着例行的身份确认,随后两人无言,车里传来广播声,是英文广播,类似于bbc之类的新闻。我从来没在专车上听到过这样的背景声音,自然有点好奇。
“您为什么听这个呀?”
“啊,我在学英语”
师傅语气松弛,普通话里透着一股北方口音,我从后排座位望向司机,是一位约莫四十来岁的大叔,留着平头。我几乎立刻对他充满了一种亲切感。因为我也在学英语。大约两年前,我决定重新学习英语,开始在上班路上背单词,周末有空时也会去培训班上英语课,之所以想学英语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门语言的学习能够扩展自己接受信息的范围,比如看原版的英文书或者偶尔在查找资料时能够读懂英文网页,出国自由行时,能够进行一切简单的日常沟通,甚至可以和当地人聊上两句,深层次上还是渴望能够让自己的认知去拥抱更大的世界。
那眼前这位大叔又是为什么决定学英语呢?我把心中的疑问说出了口。大叔倒也不嫌我多事,跟我说起自己的原因。原来,这位看上去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已经五十二岁了,年轻的时候一直玩儿,在他四十多岁时才有了现在的儿子,因为自己和儿子的年龄差距大,他开始担心以后和儿子之间会有比一般父子更大的隔阂。他也在想,自己可以教孩子什么?以后该怎么和儿子沟通?碰到自己不懂的东西怎么办?在这样的思考中他开始认真学习两样东西,一样是英语,一样是音乐。前者是为了自己能懂的多一点,这样儿子有不知道的,自己能多引导一些。而音乐,他认为这是一种能够跨越语言的沟通方式,不至于让父子俩的交流陷入一片空白。
这位父亲在五十岁的年纪为了能更好的与儿子相处,开始学英语。但他并没有想过以此来提升儿子的英语成绩,他相信“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觉得太过实用的眼前目标会限制学习的空间,“追求高的目标你未必能达到,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就成长了。”。
在这辆网约车里,有关学习英语的价值甚至拓展到了世界文明的格局。
在他看来,从文化上来说西方文明仍是今天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而与我们所在的东方文明相比那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作为一位父亲或者只是作为一位学习者,他觉得自己应该去了解那个世界。尽管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有那么多翻译成中文的书籍、文化内容可供我们了解西方文明,但大叔却认为“你要了解另一个世界,你得自己进去。如果让别人翻译一个东西给你看,我总觉得这事儿不太合适。”他握着方向盘,眼睛扫着车窗外的路况“别人看见的风景,不等于自己看见的风景,因为大家都拥有不同的眼睛。任何一个翻译的东西,他都是有立场的。他的理解未必就是我的理解。我们看见同样的东西,可能就有不同的感受“他踩了一脚刹车,停在了早高峰的车流里,给我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到海洋里游泳,你拿着个游泳圈坐在岸边,等别人游完了告诉你怎么回事“他咂咂嘴 “这个,就不到位。”
那为啥要了解另外一个世界呢?没等我问,他就说出了自己向往“因为西方文明特别美好,我们东方文明也美好,但如果你掌握了一种西方语言。”他语速慢下来,缓缓地说”你就有,更多享受美好的机会”。
“比如去到杜甫草堂,如果你不想起来杜甫曾经在这里看到‘两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不想起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眼前这个草房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举一个例子似乎还表达的不充分,他又举了一个
“比如两个人同样去了卢浮宫,我只会在蒙娜丽莎面前看,哪儿人多我往哪儿看,因为我只知道这些东西。那你不一样,你可以在一个角落里看看拉斐尔的,看看伦布朗的……”他看着后视镜里的我问“你说这两个人就花同样的时间干同样的事儿,你说我们的快乐谁多?”
就算是开网约车的普通日子,他也真的遇到过这样的快乐,有一回他拉了一个奥拉利亚人去火车站,上车了,那人听到他车里播放的音乐,惊喜的说“Beethoven!”临下车这位外国乘客笑着对他说“能在这个城市,能听到这个音乐,我很高兴“他为自己给别人留下这样的快乐而感动。
谈起自己的过去,他用了“浑浑噩噩"这四个字来概括,“贪玩儿、起哄,今天晚上卡拉OK,明天晚上喝个酒”到了四十多岁,有了儿子,才忽然回看自己走过的路,心里生出许多疑问,那些疑问是小时候问出口,却没有被认真回答过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活着?”他曾经问过自己父亲这个问题,父亲听完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消极呢?‘。“其实我不是消极,我是在想这个问题”如今那个问出终极命题的少年也成为了父亲,他下决心不能像自己的父亲那样敷衍了事,“我得把这些事情思考清楚,我得以后告诉我儿子。”他认真的对我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很快车驶到了我的公司,我下车再见,看着他的车尾远去,没入通勤路上的车流,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也再也没有叫到过他的车,只在订单页面上看见他的称呼“卢师傅”。想到他,我就想在这城市里有一辆专车每天载不同的人去往不同的目的地,车上播放着BBC的新闻或者是一首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