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水患的一点记忆
大概是在1990年左右,那年我六七岁,正自顾在院子里玩,临近中午,父亲去田里除草还没回来,母亲在屋里准备一家人的午饭。
大铁门被轻轻扣了两下,我抬头,看见一个陌生的中年女人正站在门口。当时刚刚立秋,天气依然比较炎热,她穿着一件脏兮兮的深色男士长袖外套,打捋的头发上挂着几根茅草,散下来遮住了半张脸,怯怯的站在门口。
我连忙大叫:妈!妈!
母亲从屋里出来,一眼看到那女人,警惕地问:你找谁?
“大姐,能给点饭吃吗?我从河南来,老家发大水,庄稼都淹了......”女人操着我不太能听懂的口音,那悲伤、疲惫、乞求的眼神让我毕生难忘。
母亲叹了口气,吩咐我:去从篮子里拿四个包子来。
我飞快地跑进屋子,拿出四个昨晚母亲刚蒸好的大包子。
母亲接过来,递到那女人手上:家里现在只有这些,别嫌弃。
女人眼里涌出泪来,几欲下跪。
母亲赶忙拦住她:都不容易,不要这样。
那女人抹着眼泪退出门去,母亲重重叹了口气。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河南”这个地方,也第一次在心里留下“发大水”这个关键词。而那个要饭女人的身影和眼神,即便30多年过去,我依然无法忘记。
我的老家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西临太行山麓,多年以来,虽谈不上风调雨顺,却也极少出现大旱、大涝、地震等天灾,人们基本可以衣食自足。我家也并不富裕,父亲也不得不在农闲时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自小生长于平原地带的我,自是无法想象更无法感受那种滔滔洪水带来的伤害。
随着资讯的发达,视频影像可以迅速的传播到全国以及全球各地,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力,家园被毁、生离死别,冲击心灵。
年纪慢慢上长,见不得世间悲怨,每次看到天灾人祸之后的惨状,内心都极度压抑。
这次河南水患,郑州、新乡最为严重。据西汉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在新乡地区发生决溢的年份共164年,属堤防溃决的124次,河溢成灾的82次,因溃堤致使下游河道变迁者6次。六大河徙,四徙于原阳,一徙于延津、封丘。当地 “居人庐舍漂没殆尽,人民或巢或舟”“男欲耕无高燥之地,女欲织无蚕桑之所,束手愁叹,坐待其毙”……
黄河流域内,河南境内离我的老家最近的城市是开封,直线距离600余公里。我不知道,在30年前交通还不像如今这样发达的时候,那个女人如何从几百公里外的灾区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她的父母、丈夫、孩子是否在水患中幸存?她是一个人来到这里还是有其他伙伴?......
多亏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日益强盛,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灾难时,可以越来越快速地对灾区人民救援转移,社会各界也以各种形式的捐赠支持灾后重建,灾民们不必像古代那样在灾难过后还要面对瘟疫和饥饿。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无法避免的倾家荡产,尤其是那些身处农村的人。作为底层农民,他们一生所拥有的实在太少了。很多人终其一生,无非是一亩三分地和一座宅基地,大水冲毁了真的一生所有都没了。
没有托底和保障的人生实在让人非常没有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有一个国家,需要团结和互助。因为谁也不能保证灾难不会落到自己头上。
愿天下为安。
20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