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二)
8月,在月初的日子,天气延续了7月底的那种时晴时雨的特征,当你在上午的阳光下晒出洗好的衣服,有时又会被下午的一阵雨淋湿。
在月的交替中,天气虽然有一定的延续,但8月的街头戴口罩的却多了起来,原因大家都知道,疫情又严峻了起来。
虽然我并不喜欢口罩,妻子也一样,但我们去“盒马”时,还是非常自觉的戴上了口罩,其实,如果不是疫情,几乎没有几个人喜欢戴着口罩,更何况是在闷热的夏季里。
可是“疫情”改变了我们的很多生活习惯,戴口罩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个改变,也是最大的一个改变。
今天,和前几天一样是个阴晴混杂的一天,也是我新8月上班后第一次休息的日子,在这一天对于我来说,下午去打第二针科兴则是一天里最重要的事。
20多天前的那个炎热下午,当我在半山卫生院打完第一针科兴后,打针的医生当即就会给我们那些打了一针的人员每人一张A4纸大小的单子,那是一张20多天后打第二针疫苗的通知单,单子上盖着医院红色大印。
这就免去了我在手机上原本要去点击的第二针的预约。
随着南京机场的一些保洁员的确诊,后期在另外一些省份也断断续续的发现了病毒“德尔塔”,这几天全国的防控立即上升了等级,当然杭州也不可能例外。
杭城的疫情防控在各个方面又开始紧了。
2号看到一个医生的朋友圈,上面写到进出医院不光要健康码,还要出示“行程码”,健康码大家已经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行程码”想必大多人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使用。
同样自己上班的公司,昨天也发了紧急邮件部署了新的疫情防控指引,邮件密密麻麻10多条,除了暂停前往各类中高风险地区出差等等,其中有一条规定是又恢复了手机上的每日“健康申报”。
当然还有引起注意的一条,是要求全公司人员能接种疫苗的要尽量接种。
一直都相信这一点,在动员全社会防疫这一块,我们国家在全世界就是做的最好的,没有之一。
第二针的接种,流程和第一针是一样的,到达、排队、等候、打针和针后半小时的留院观察。
也许是受到这几天疫情加强防控的影响,上一次打针的人很多,但这一次比20多天前打第一针时人好像还要再多一点。
人虽然多,但和第一针一样,一切都秩序井然,所以今天打针也和上次那样很快就得以完成,和第一针一样,打上去暂时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大约两点不到就出了医院。
出了医院的那个时刻,看看天并没有下雨,因为难得去一次半山,再说针结束的也比预想的早,不如去附近的半山公园去走走。
跨过卫生院门口的那条并不宽阔的马路,上一个斜坡就来到了公园。
今天不是周末,公园的人并不多。
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刚打完针,所以这次就没有沿着公园上山的台阶拾阶而上,只是在公园类似公路的那种山路走了一段。
自然的载体如果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其实也就是山水,如果说水是流动的自然,而山则是凝固的自然,走近山峦,你也就走近了自然。
在平常,无论在家还是上班,无论在街道闲逛还是走进商场,你见得最多的可能就是那些前后左右的一幢幢楼房,那些水泥楼房无论高矮,代表了一个城市。
人造的城市一直在延伸,城市变得越来越大,无论我们是上班还是下班,无论我们是行走还是坐车,每天我们都穿梭在各类楼房之间。
见多了水泥的楼房,有时你会觉得那类灰色的建筑没有生机,时间久了你会感到有那么一点点压抑,而今天刚好有机会去半山公园走走,不能错过机会。
走在山路,在两边的树木的苍绿里,即使你知道只是暂时离开一下喧闹的人群,你也会感到一种舒心。
半山公园无需门票,也无非常严格的界限,走在公园里的山路,那些组成山峰的岩石会在你行走的脚步中缓缓移动,有那么一瞬间,有时你会觉得眼前的这些坚固的山体,凝固了时间的流动,千百年来就是这样静静的屹立。
难怪网上经常看到有人放弃了工作,离开城市与山为伴,山中的岁月,多了一份恬静,少了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来往。
下午的天色是半小时阳光半小时灰沉,坐在公园的阴凉处的靠椅,望望远处,山野还是如此翠绿。
一阵山风拂面,天又阴了,该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