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貌似毫无原因的讨厌一个人
01
讨厌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没有伤害过我们,甚至这些人跟我们素未相识,但我们就是不自觉得感到这个人很讨厌。为什么讨厌这个人呢?我们也说不出原因,最后只能直观理解成“气场不合”,或者索性不要解释,最后总结为——讨厌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讨厌一个人恰恰是需要理由的。
当一个人让我们没由来的感到厌恶,可能是我们的潜意识在活动,因为眼前突然出现的这个人,引发了我们潜意识中曾经经历过的某种非常不好的体验。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讨厌一个陌生人,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人产生了负向的移情反应。
什么是移情?
广义的“移情”意思是你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的现象。而负向移情,顾名思义就是你把自己过去生活中对某些重要人物的负性情感,比如厌恶的、憎恨的、恐惧的、害怕的,投射到当下这个人身上。
02
举两个心理咨询中的例子。(以下均为虚拟案例,化名)
来访小A是一名三十出头的女性,因亲密关系困扰前来求助,她跟咨询师诉说最近莫名越来越讨厌她的男友B了。在咨询中,咨询师试着让小A慢慢描述对男友的感觉变化过程,通过觉察,小A发现,男友最近总是喜欢用一些戏谑调侃的方式和她开玩笑,比如在两个人闹矛盾的时候,男友会撇出一句惯用的杀手锏的话”除了我,还有谁会要你!“,”你就认命吧,这辈子从了我吧!”每当听到这些话,小A内心都极其愤怒,甚至有想和男友分手的冲动,但现实层面又变得更加离不开男友,因此内心越发矛盾和压抑。
其实男友看似是开一个玩笑,但他戏谑的眼神和带玩笑的话语却殊不知无形伤害到了小A,勾起了小时候一段几乎遗忘的回忆。原来小A从小都是跟随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小A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小A,孩子总是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的。每当幼小的她吵着闹着要奶奶带她去找父母的时候,奶奶总是用一种半开玩笑又略带戏谑的口吻调侃她说:“你跟奶奶过吧,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更加让小A觉得可怕的是,她的亲生父母也经常性地把这样地话挂在嘴边“你再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每次他们这么说,我都会放声大哭,求他们不要离开我,他们不知道这种所谓的玩笑,对一个孩子的伤害是多大。”在咨询室里,小A终于忍不住哽咽落泪。
经过不断地把过往经历和现在经验做链接,小A终于明白,她对男友戏谑自己的厌恶正是她潜意识厌恶父母和奶奶的感觉,奶奶无意识的戏谑的眼神和调侃,以及父母对小A养育性的真实缺失,都让年幼的她不断体验一种被亲生父母真正抛弃的恐惧。以至于男友再次用戏谑的口吻,威胁她说“我不要你了”,似乎是让小A又一次体验到一种被抛弃的恐惧。
来访小王是一名30多岁的男性,因职场人际困扰,和主管相处不融洽而前来求助。小王诉说很看不惯部门的一个同事,经常会因为一些非常小的事情想要冲过去对他同事暴打一顿甚至有掐死对方的冲动,这让表面和善好脾气的他内心非常恐惧,他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对同事有如此邪恶的想法。
后来在咨询的过程中,小王不经意提到了小时候住在他家隔壁的邻居小张,两人都在同一所学校念书,小张从小成绩特别好,嘴巴还很甜,见人就说人话的那种大人喜欢的小孩。生活中,小王的妈妈总是时不时把小张挂在嘴边,当作“隔壁家的小孩”拿来和小王做对比:“你看你看人家小张今天又考了第一名“,”你性格怎么那么懦弱啊,学学人家小张呀”......作为一个性格本身就比较内敛、不爱说话又不怎么活泼的小孩,可以想象小王对隔壁家的这个小张会多么地咬牙切齿。虽然隔壁家的小孩并没有做任何伤害他的事情,所谓的遗忘只是被压抑在潜意识,小王妈妈对隔壁小孩的过分赞扬和对小王的过分贬低,让他觉得妈妈对他的爱随时会被隔壁小孩夺走,所以他非常痛恨这个小张。
回到当下,每当老板在大家面前夸奖小王身边这个优秀的同事的时候,也是小王最咬牙切齿的时候。这种带着嫉妒的厌恶唤起了小王儿时感受到的一种被比较的自卑,更是一种似乎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让父母对自己的爱被别人夺走的难过的感觉,所以这种看似毫无理由的厌恶正是对过去感觉的投射。而厌恶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被伤害和绝望。

03
以上两个案例让我们看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对事物的观点看法、甚至主观感觉,都是受到我们过去经验的影响与塑造。而这种影响来自于哪儿,大多数人并不会时刻意识到。或许是由于讨厌的原因是难以被自己所接受的,于是便将其压抑到了潜意识中去。
就好像之前被蜜蜂蜇过,后来看到黄黑相间的虫子就腻歪,实际上没有想清楚,因为被蜜蜂蜇是一种不舒服的回忆,很多人不愿意再想起,但是潜意识里依然存在,所以依然厌恶黑黄相间的虫子。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讨厌。讨厌一个人总是有原因的,所以如果我们真正讨厌一个人,我们其实是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仔细去辨别,去察觉,去和过去做链接,或许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当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我们的心就会逐渐地成长,逐渐地变得有能量、有容量,对于厌恶的体验和感受也就慢慢变得不一样了,它便可以转化为一种来自经验的智慧,一种容纳之美。
大鱼心理咨询师:白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