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译者导言——罗念生
“作家的演说在论战场合显得淡薄;而演说家的演说,尽管口头发表很成功,拿在手上读,却显得平凡。”
1.作者背景:亚里士多德一生是马其顿公民,其父是国王的御医。他曾求学于伊索格拉底——一位著名演说家和修辞学家,后转入柏拉图的学园。
2.修辞术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古希腊城邦政治下的产物,修辞术的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统治者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二是土地财产纠纷引起的诉讼;三是富豪子弟希望在政治上谋求出路。
西西里的智者学派大多教导“诡辩术”。希腊本部的修辞学家注重语言的正确性,提倡质朴的风格,“普罗泰戈拉首先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希腊语言,分析语法。普罗狄科斯研究同义字的区别和用法。”
公元前四世纪时希腊散文的黄金时代,当时最有成就的演说家和修辞学家是伊索格拉底、狄摩希尼和亚里士多德。
1⃣️伊索格拉底
重视实际政治问题,研究政治演说艺术。题材应当是重大的,思想应当是高尚的。
断言口才可以申张正义,驱出邪恶。
语言是性格的表现,心灵的美德的反映。注重节奏,强调隐喻字的重要性。
风格应当与题材和时机相适合。
2⃣️狄摩西尼
一生反对马其顿,失败后服毒自尽。风格雄壮、严厉,处处流露出强烈的情感,最能激动人心。亚里士多德出于政治原因,很少提起狄摩西尼。
接下来是柏拉图的观点,他同样攻击智者派教师,认为“演说或做文章要重视题材,要讲求安排与组织,要懂得听众或读者的性情和心理,看他们在心理上属于某种类型,就用与那种类型相适应的言辞去说服他们,否则就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伊索格拉底认为语言是性格的表现,柏拉图认为风格是性格的反映。
3⃣️亚里士多德
反对柏拉图否定修辞术是艺术的说法,反对伊索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与智者派给修辞术下的定义——“说服的技巧”不同,亚里士多德下了一个新定义:“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由此,修辞术拥有了科学的性质。
3.亚里士多德论修辞术
1⃣️重要概念:
或然式证明(一种修辞式三段论法),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不属于修辞术本身的或然式证明,例如依靠见证、契约等而得出的证明。第二大类是属于修辞术本身的或然式证明,可再划分为三种,即依靠演说者性格产生的,依靠使听众处于某种心情而产生的,和演说本身所提供的(运用修辞式推论——演绎法或者用例证法——归纳法)。
修辞式推论的前提是或然的事,因为演说中所讨论的事都有另一种可能。演说提出的证据有的是有必然性的,有的是没有必然性的。
2⃣️分类:按照听众种类和演说性质,分为诉讼演说、政治演说和炫耀才华的典礼演说。
3⃣️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题材的熟悉程度,例如政治演说者要熟悉财政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等,要了解各种政体的利弊,还需知道什么是幸福、好事、美德、恶德等。
- 须懂得听众的心理,以便激发或控制他们的情感。
- 演说应当朗朗上口。这是一条有用的原则。
- 散文的风格不同于诗的风格,其美在明晰。“风格如果能表达情感而又和题材相适应,就是适合的。求其适合,就是不把重大的事情随便说说,不把普通的事情看得很严肃。”
- 散文作家应当对隐喻字多下功夫,因为散文的手法比诗少一些。隐喻字最能使风格显得明白清晰,令人喜爱,而且最能使风格带上异乡情调,此种奥妙是无法向别人请教的。
ps.尽管亚里士多德攻击诡辩术,但他自己也好辩,有时候以克敌制胜为目的,不惜采用诡辩说法,他是在把他的逻辑著作中的作法带到修辞学里来。
“第一卷第十五章论契约如何利用,也是诡辩。第二卷第二十五章论例子如何利用,也是诡辩。可见诡辩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几乎人人都受到感染,不过轻重不同罢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P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