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槟郎诗歌悟悠悠哲思

读槟郎诗歌悟悠悠哲思 作者:马天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便喜爱读书,尤其是书里的诗作。我常常抱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捧读他们,读完,或喜或悲,情绪随之波动,也于是,对作诗的诗人抱以更加敬佩的态度。他们能够调动我的情绪,我能从他们的诗歌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可另一方面,书里的诗人又是离我这样地遥远,他们在我心中变成了一个或是两个字,亦或三个字的符号,刻在纸上,既是那么近,又是那么遥远。 后来,我来到了晓庄文学院,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有这样一位老师,在这么浮躁的社会里依然保持着写诗的习惯,保持着思考的习惯,并且还为此开了选修课!这位可爱又可敬的老师便是槟郎,我多么地希望能够亲眼看看,站在我面前的诗人!上天一定是听到了我的心声,终于,在这个学期,我抢到了槟郎老师的课,眼看着曾经只在书上出现的诗人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人,我激动不已,每堂课都是竖起耳朵去听,而槟郎老师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他分享着自己写的诗歌,课堂上意气风发,讲述自己对人生、对年轻人、对旅游文化的思考。只靠每个星期的一堂课的学习,于我而言是断断不够的,万幸,槟郎老师有自己的微博,我摸过去拜读了数页,收获良多。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诗人,对人生、对社会都是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认识的。不同于其他的诗人抒情风浓厚,槟郎除了抒情之外,该思考的,一样也没少,因此,槟郎的诗歌饱具哲理性,读完它,你会不自觉地去思索生活与感知世界。 我最喜欢的,是槟郎在5月28日、5月31日和6月1日发表的三篇文章,它们分别是《内卷的传说》、《黄昏的随想》以及《我的儿童时代》。我国有句古话,“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这三篇文章,我们也能够窥探到槟郎思想的一角——仅仅是这冰山一角,就已经足够地震撼。 《内卷的传说》这首诗,首先它的题材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我的认知里,诗人总是风花雪月,鲜少会去关注社会之事。内卷其实是社会文化模式发展中的停滞,槟郎诗歌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社会大环境比作一个“门外写着禁止,门内写着禁止”的房子,把社会资源比作成馒头,而且只有一个,与门外的五十个人形成了鲜明对比——狼多肉少。细细想来,导致内卷的本质原因,便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人们需要财富来维持生活,没有这些财富,人会饿,饿是一种欲望,槟郎在此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欲望夸小成了饥饿感,相较于直接说名利、权势这些大而空的东西,显得更为直观,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槟郎在诗歌的前三段描述了一个画面:五十个人不惜武力夺取仅有一个的馒头,结局是四十九个人失去生命,最后一个不参与斗争的人坐享渔翁之利。这样的结局看上去残酷,但事实上,还是有人活下来了,虽然它是靠捡漏的方式。一个馒头一个人吃,相同的结果下,槟郎在诗歌的第四段中抛出问题:会有更好的可能吗?出生在内卷时代的我们,可能早已习惯了为了某一份大饼争得头破血流,但槟郎先生的灵魂发问振聋发聩,他是一众沉默的人类中最先发出喊声的人,“还有别的可能吗?”“为什么要甘心于此?”这也让身处这五十个人中的我产生思考——有些时候,某些规则的存在,真的是合理的吗?在最后三段,槟郎给出了答案:馒头给最弱者,其余四十九人不争,各自出发,直到满载而归。这也是反内卷化。在这里,我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一开始不这么做呢?原来是那扇门的缘故。门内门外都写着禁止,是一道束缚,也是层层禁锢,回想到我们的高中生活,大部分家庭都认为,高考是唯一重要的,不考上985、211就没有了出路,于是,千千万万的考生争过高考这架独木桥,溺死的溺死,上岸的也都上岸。高考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极度的内卷使得许多人本能够上到心仪大学的朋友惨痛落榜。然而,除了高考这条路,难道就没有别的路、就是绝境了吗?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为什么要凭这区区高考的一纸成绩单就全盘否定呢?我们需要反内卷化,我们需要把资源留给真正需要它的人,这样,也不至于落得什么都没有的境地。槟郎先生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言语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的一个有房子、人、馒头的情境,现状、提问、解决一套模式下来,诗歌非常得完整,简洁却不失哲理。 槟郎还有这样的一首诗,既叙写了自己的生活,又隐晦地揭露了社会问题,这就是作于六月一日的《我的儿童时代》。在读这首诗之前,我脑海中的儿童时代是鲜花、气球、糖果、欢声笑语,亦或者是同伴、争执、离别、伤感……可当我读了槟郎老师的诗篇,我才真正见识到什么是格局。诗歌的前四段,诗人娓娓道来,讲述着他的童年——在1968年巢湖山的山村,一股年代感扑面而来,引人回到了公社体制及解体的久远日子。槟郎用着平淡朴实的语言,告诉读者,他原先有三个姐姐,但都饿死了。生于21世纪的我们,国家渐渐富裕起来,大多数家庭丰衣足食,不愁吃喝,也因此,对槟郎这般的描述没有实感。槟郎的童年因此而暗淡,这句表述心情的话语置于该段文末,平淡的表达配以“暗淡”二字,情感的冲击达到一个高度,由此可见,槟郎内心深处的情感是浓郁深沉的。诗歌的第三段,已经开始为后续的说理埋下了伏笔,交了公粮,城里人白白胖胖,还好有山芋南瓜,使包括槟郎在内的人民活下来了。后来我了解到,那是中国最穷的几年,自然灾害肆虐,饿殍遍野,如果放到今天,没有多少人能够忍受,也鲜有人会发掘出什么乐趣,甚至会恨这样穷的一个家乡。而槟郎不一样,在接下来的两段,槟郎放牛放鹅,养猪打秧草,懂事如他,帮助家人干农活;真挚如他,热爱远山树林、乡村田埂,更爱那些围头巾的农妇、扎长辫子的村姑。在悲苦的日子里保持着一片赤忱,以及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是一件非常酷的事。这也很好地验证了,槟郎的诗歌总是有血有肉的原因——一个有根的人,读他们笔下的书卷,总会让人热泪盈眶。接着,槟郎笔锋一转,回到了“城乡对立”这一敏锐的社会问题,农村的户籍,让诗人变成一个贱民,用户籍定贵贱,是多么的嘲讽。社会等级隐形地存在着,似一根勒着人颈脖的白绳,勒得人喘不过气来。明明大部分的我们是农民,可为何要忍受着如此多的不公?槟郎看似自暴自弃,但在这字里行间,我却能读到他的无奈。近日,一名衡水中学的学生发表演讲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听闻此话,更感悲哀——农村就是贫困的代名词吗?今时不同于往日,那些对农村的刻板印象,什么时候能打破?于此,共情于槟郎的无奈。 还有这样的一首诗,它的标题是如此浪漫:《黄昏的随想》。延续了槟郎《灵魂和肉体》的这篇诗歌的思想——灵魂与肉体是分离的,肉体会死亡,灵魂会抛弃肉体,时间不断循环,变的,是一个又一个与昨天不同的人。时间不可避免地向前奔跑着,没有暂停键供我们选择。在这个残酷的事实下,槟郎呼唤着西天的太阳,晚一点落下。伟人都会在黄昏中、星空下思绪万千,黄昏中的槟郎,局促不安——到底在哪里看黄昏?都市里?高山的极顶?还是大漠或大海?究竟是在哪里,可以盛放槟郎翩翩的思绪?黄昏,意味着将结束,如同凛冬之于四季,奄奄一息之于生命。诗人站在黄昏下,奢求能拖住黄昏,却悟得了宇宙的规律:万事回环往复,每天似乎相同,但人永远踏不进同一条河流,每过去一天,都是新的自己,万物也都开始了崭新的旅途。槟郎的呼唤,充满了人文关怀,更体现了槟郎对生命的尊重与爱。 万事万物,在槟郎的笔下,都有了别样的温度。有血有肉的槟郎,塑造了一个个散发着金黄色光芒的黄昏,质朴勤劳的农家人在田里吆喝,拣一粒麦穗,思一段生活。再一次感叹自己的幸运,修得了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诗人的选修课。这样一个拥有着大智的诗人,竟是我的老师,心中愈发亲切。我愿意用我的时间,去追随槟郎诗歌的脚步,探访他宝贵的、宁静的、激情的内心园地,边读他的诗,边感悟人生的辛酸。感谢槟郎,感恩有你! 20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