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_《死屋手记》
打卡日期:7.20
21年已打卡天数:29 天
21年已阅读数量:51 本
书籍:
《死屋手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札记:
《死屋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亲身经历为基础,记述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虽说是对监狱生活的刻画描摹,却也不妨去说它记述了世间百态。尽管很多评价这本书是专制农奴制度下残酷的生存条件造成的人们犯罪,以革命评断,可我在阅读中感受更多的是“人性”的剖解。
这很类似《狂人日记》,在序中以“我”的视角去看主人公到正文中切换至主人公视角。序中的“我”看主人公戈梁奇科夫,他因吃醋杀死自己的妻子,之后自首入狱。出狱后也是躲避和别人来往,只是在教课时才出来见人。甚至到最后他在孤寂中死去,小城几乎把他遗忘,只留下“我”用两个戈比拿到他死后留下的一大箱文件,就是戈梁奇科夫十年流放生活的不连贯手记——死屋手记。也是这样,这本书形成一个“看客”与“被看”以及第三方的主述,正文中无论是对彼得罗夫、巴克卢申、库利科夫、阿列伊等人还是对监狱本身的环境都有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视角。
全队罪犯里有一些人照例是阴郁的,不喜欢说话,另有一些人冷淡而不起劲儿,还有一些人懒洋洋地互相交谈。这里看似是监狱,也包含了社会的缩影,带着对自由的幻想,社会的镣铐去生活,将其推倒极致,社会也就成了“死屋”,而“死屋”成了当时俄国的某种隐喻。那些对别人害怕自己的自负心理、对信任自己的长官的喜爱、把辛苦几个月赚来的钱拿去痛饮、把走私当做实现自己价值的手段、为了延缓死刑而杀人、对于告密者不以为意的微妙而复杂的人性,就像一个人类观察室。因此,虽然阅读时觉得故事线散落琐碎但却有一种读人类学带来的释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