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教你认字》第二课 继续数数

“百”字由“一”和“白”构成。“白”从甲骨文与金文上看,表现为一粒白米的形态,中间的一横,用来表示亮度,相同的造字法在“日”、“月”、“夕”等字里皆有所体现,由此表达米的颜色与光泽,引申为明亮、白色的意思。同时,“白”的古字与“百”相通,后在“白”上加一横,表示一把或一堆米,很多的意思。“百”的大写“佰”,古时候是“百夫长”的意思,指挥一百个人的小军官。
“千”,十组人的意思,对应“百夫长”,古代也有“千夫长”,指挥十个“百夫长”。
“万(萬)”,“萬”的本义是蝎子,在古代蝎子应该是很常见的,往往成百上千只地涌现,因而古人也知道蝎子的特性:有毒,不好惹,万一上了身最好立马将它摘除。所以“萬”字的形象是一只手臂伸长了去捉蝎子。由“萬”衍生出来的字还有“蠆(虿)”,相传商纣王在妲己的蛊惑下发明了酷刑虿盆——就是将人扔进有一万只蛇虫的大盆里惨死。
说完了“百、千、万”,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有关繁体字和简体字优劣之争的问题。尤其对于海外的华人父母而言,选择简体字还是繁体字文本给孩子启蒙是个头疼的问题,稍有不慎就容易事倍功半。我在此简单地就这个问题阐发一点个人观点。
自从中国大陆在建国后推行简体字之后,就一直有声音批评简体字,不但把简化汉字上升到割断了中华文脉的高度,而且还从审美上予以挞伐。常举的例子像简体字“爱无心(愛)”、“亲不见(親)”等等。
然而,在我看来,其实大可不必费劲争论。任何文字都有其进化淘汰的过程,试问《康熙字典》里收录的四万七千多字中,我们如今才使用了其中的百分之多少呢?还需要知道是五四运动以后,一度被学者们提倡的是汉字罗马化,彻底废除汉字。好在天佑中华,没有试行成功。
但我这里需要替简体字辩护的是,百分之九十五甚至更多的简体字并不像传闻中的那样,是一群没有文化的人拍拍脑袋想出来的新造字,原本考虑过得“简写字”也在实践过程中被扬弃了。现在所使用的简化字,要么是自甲骨文里就已经存在的汉字,将其替换繁体字里对应意思的字,以提升书写速度,亦或是从历代草体书法里提取出来简化汉字笔画的所谓“草书楷化”字。
上面提到的蠆(chài)就是一个例子。要知道,汉字的简化过程并不是当代才开始的,自打汉字发明伊始,先人们就已经开始在实践中简化汉字了,“虿”作为“蠆”的俗字早在汉代就有了,从而“万”字作为“萬”的俗字也沿用至今。
文字作为书写工具,书写效率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减少笔画是不同时代人们的必然选择。当初秦始皇统一文字命李斯创造小篆也一定招来过无数骂声。当然我并不反对简繁并蓄,尤其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我们不再通过纸上书写来传递信息,而是靠手指在字库里选择汉字。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提高我们对每个汉字的驾驭能力,让先人优美且简洁的文言体重新焕发生命力。因而,重新认识汉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将会成为一项新的比较优势。
在学习汉字之初,我的建议是“繁简一起认,书写选简体”。通过认甲骨文体会汉字内藏的智慧,直观了解楷体汉字的由来,然后从简体字入手练习书写,掌握汉字的匀称结构,逐步提升对汉字书法的审美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繁体字的书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兴趣来时,凭吊先人的文章,不失为一种低调的奢华。
以上就是《凯叔教你认字》第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