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看展记|莫奈&印象派大师展背后的故事
1874年一群不被主流认可的年轻画家们聚集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内,举办了第一届联合展览。他们为自己的群体取了一个略带中二的名称——不屈服者,以示对当时主流的抗争姿态。展览过后一位当时的知名评论家,以嘲笑的口吻点评这群年轻的作家为“印象派”,自此,这群在当时不入流的落魄画家主宰了延续几个世纪的审美。
参加第一届印象派画展的年轻人中,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这批人都是印象派的大拿,但在当时他们被所有的官方画展所拒绝,他们接不到任何一笔来自官方的订单。
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主流,以宗教、肖像等古典学院派室内画为主,画面讲究黄金比例,随意挑出其中的一幅都是穷兵黩武的精打细算,连画面里最细小的元素都是算计、专营的结果。和学院派的精致比起来,印象派简直像个大老粗,他们竟然堂而皇之地把笔触呈现在每一幅画作上。因为接不到订单这批年轻人纷纷走向室外,画起了完全超出当时绘画题材之外的风景。这样一群怪咖,在当时权威眼里是匪夷所思的存在。
两百多年之后,在上海黄埔1号的展览馆中,在人山人海菜市场一样的展馆内,我看到了当时被认为是怪咖的这批人的真迹。
莫奈印象派大师展,展出的不只有莫奈的作品,包括马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西斯莱、莫里索等同一时期、可与莫奈齐名的印象派大师名作。其中20幅为莫奈作品,41幅为其他印象派大师作品。这个画展最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个展馆,展览方空出了很大一个空间,专门用来展示莫奈巨幅的日本桥系列和睡莲系列。说到大画幅,和小画幅相比,那个视觉冲击力更直接,而且全部大画幅没有用玻璃遮罩,完全裸露,可以清晰得看到画家当时作画的笔触。
晚年的莫奈,身患眼疾,视力几乎看不见,但是他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作画中。睡莲和日本桥系列全部都是莫奈晚年在半瞎状态画出的画,也成为了莫奈一生最伟大的作品。

贝多芬在耳聋之后创作出了《命运交响曲》,莫奈在瞎了之后画出了睡莲和日本桥。一个音乐家是聋子、一个画家是瞎子,但是他们创作出了影响全人类的作品。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也许这就是我们不由自主仰望伟人的原因,他们把人性当中最伟大的一面以作品的方式证明给同类看,仿佛在说:“瞧瞧我们,你有什么资格自甘堕落!”

除了最后一个展馆的巨幅睡莲,印象最深的是基约曼的作品。它可以算印象派中的异类。为什么他如此的冷门和异类?因为他一生中中了两次彩票,实现了财务自由,所以,也就不用靠卖画为生了。当其他印象大师在苦苦研究和寻觅光与影最真实和深动的展示时,这位老哥就走上了自我放飞之路。

莫奈为了精准捕捉光合影,画了28幅鲁昂大教堂,37幅干草堆。印象派画家听起来是感性的代名词,但是实际上这批人为了捕捉到真实的光影,和当时的光学研究专家们保持了十分密切的联系。艺术品的表达往往是感性,但是背后都是切切实实的科学主义。艺术家不仅仅是艺术家,他们还是光与影的科学家。所以印象派画家没有资格谈论喜欢某一种颜色,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光影质感的真实还原,忠实阳光下的色彩是他们对画作最大的尊重。

所以这就更显示出基约曼的格格不入,在中了彩票之后,基约曼就不愿意和小伙伴玩耍了,单飞之后的基约曼,就打破了印象派种种框架,公开谈论他对于紫色的喜爱,而且不再根据物体的真实颜色来作画了。他在画作中使用了大面积的紫色、红色,大胆的配色、粗狂的作风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野兽派。
对艺术家来说,有钱真得好啊,像莫奈,他最出色的画作就是在晚年所画。晚年的莫奈终于实现财务自由了,不再受经济所迫的莫奈,开始追寻自己的喜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他足不出户,为自己建造了日本桥和一个开满睡莲的花园,他每天都在花园里作画、赏景,画出了一生最精彩的作品。金钱真的可以成就自由,而自由可以释放出一个人最美好的灵魂。艺术家的清醒之处也在于,他们永远明白金钱的定位仅仅是工具,只是为一种生活方式埋单的工具。

普通人看待钱是一种占有,但是艺术家看待钱是一种可以创造精神世界的工具。所以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真的应该像艺术家精神学习,我们挣钱但不应死抱着要占有的观念,而是以金钱为工具去添置我们精神世界需要的物质介质。
说到这一点,我们今天能看到所有这些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就是因为一个有钱人的崇高精神追求。
这个有钱人就是这次全部真迹的馆藏来源——马摩丹美术馆的前任主人保罗.马摩丹的无私捐赠。他不仅捐了他身前收集的全部馆藏,他还捐了整座马摩丹府邸。捐赠价值简直不可估量。保罗.马摩丹的爸爸是矿业大王,富可敌国。他爹在建立商业帝国之后买了下了马摩丹这幢建筑,原先是查理九世王家狩猎城堡的一个角楼。

饱暖思淫欲,不对,饱暖思高雅,有了钱、有了房之后,马摩丹的爸爸开始追求精神世界。搜罗了大批艺术作品藏到这幢奢华的宫殿中。保罗小小年纪在这些艺术作品的熏陶下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爸爸去世之后保罗无意继承爸爸的矿业帝国,却成了一名颇负盛名的艺术评论家和收藏家。
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归置收藏的画作,保罗在1910年又买下宅子旁边的公共用地。保罗把自己全部的品味和对美的理解都投入到对私人宅邸的打造中。整座建筑尽显展览气质,拿破仑的御用大床、第一帝国国防大臣菲尔特公爵的夫人和孩子画像......

然而保罗尽管很喜欢他收集的藏品,但是他的初衷从来不是占有。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保罗就已经在规划把自己的私人宅邸打造成公共美术馆,在弥留之际保罗选择了法兰西艺术院作为遗产继承人。不可思议,对不对!的确很难理解。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们所处的文化氛围、精神来源、历史继承。我们现在所能享受到的就是源自于这些伟大人物的无私奉献。

爱、无私、平权,这些美好的品质,我相信是促使马摩丹捐赠巨额遗产的原因之一。而且这种平权精神或者说氛围和对艺术不占有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截止到马摩丹去世,莫奈的睡莲还没有入馆。但这又是一个让人内心洋溢柔情的故事。1947年,一位名为维可多利娜.德.蒙希的女士捐出了《印象:日出》等一系列印象派作品。在当时这幅作品饱受争议,被各大专业人士嗤之以鼻。然而几十年之后,马摩丹美术馆因为印象派一些列作品的相继入馆,名声大噪,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中心之一。
1966年,莫奈的次子去世,捐出了莫奈一百多幅作品,包括睡莲等。自此马摩丹美术馆在艺术界的盛名无人可撼。当然信任都是相互的,大量的接受捐赠,源自马摩丹对于艺术品经营的专业主义。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金钱的影子,但在金钱之外,我可以体会到金钱对于一些人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金钱本身。之于超出部分的感召就来自于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念,内心充满对一个东西真诚而笃定的热爱,就会创造出超越个人格局的行为。了解了这些故事,再来看在黄埔1号所展示的印象派大师的画作,你就能体会到那些真迹的无比珍贵。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这些珍品的来之不易,每一幅画背后都有属于它的故事。

为什么要培养日常生活中敬畏感?为什么要尽量去减少生活中的理所当然?因为只有珍贵的感觉、来自不易的感觉我们才会懂得去珍惜,去感恩。在珍惜和珍贵的情愫下,人会在内心里自动长出许多的感受。没有感受的生活是可怕的,不是活着的感觉,是没有活过、没有看过、听过的感觉。一个麻木的人也许避免了情绪的滋扰,但是也失去了品尝人间百味的机会。
我们今天说看一场展览很方便,很容易,买票就行了啊。人很容易失去那种敬畏之心,因为一切都来得非常方便和容易。由于自我意识的膨胀,相当多的时候我们都处于一种盲目自大的自我感觉中。自大让我们喜欢去点评和讨论一些完全没有做过了解的东西。自大让我们缺乏对很多事物的敬畏之心。
当你看到一幅画或者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是那样,你看到的只是那个与你交汇在刹那的那个点。由于每个人的意识其实都是相当局限的,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个点,极有可能也是相当局限的,我们去了解这个人或者一场展览的过去,其实是将我们把这个局限拓展开来,当我们再来看这个人或者这个画展的时候,那个滋味就完全不同了。
莫奈印象派大师画展,值得五星推荐,非常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