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斯通纳
稀稀拉拉看完了斯通纳,一个男人的一生,从贫穷的童年,通过学习、遇到伯乐留校继续深造,最后教授到底,一生都和学校有瓜葛,就像他自己说的,除了教书,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这样真实又普通的轨迹像极了你我他。
这本书尽管是老外写的书,老外的名字,老外的故事,但行文流畅,所有的叙事都很符合中文读者观看,很东方,或许是基于生命的相似,亦或是翻译的功劳,总之看起来很流畅,但也很无聊,没有太跌宕的起伏和悬念,平铺直叙的像身边的一天一年又一年。
斯通纳这本书很真实,真实到有些苍白,在日复一日的年岁中他在追索,寻求一种答案,一种意义,并没有刻意,只是对自己有那么点要求,对工作有那么点态度,或许,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只是所有的行为印证了这点。
求学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抛出肤色的差异,简直就是咱中华埋头苦干农民的写照,童年的时光斯通纳参与了这种靠天吃饭的劳作,贫瘠的一家三口相依为命,或许是为了寻求一种出路,父母同意了他继续深造,跌跌撞撞,他走出农村来到哥伦比亚,是命运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命运,有多少成分是注定,谁能说得清呢?
大学里,他靠给别人干活养活自己,在学习阶段,他果断的从农学专业转到英文文学,文中并没有过多对人物的评价,只能从对话,行动中评判他们的内心故事和行为个性,不难看出他是有想法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果断的采取措施。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他遇到了阿切尔.斯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古怪老师,他的出现促成了他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他是他人生的拐点。在几个重要时刻,他寥寥几句像日光灯一样照亮了隐藏在角落最真实的他。
最后,他好像也成了他。
婚姻
一开始,对于他那么坚定追求伊迪丝,我感到很诧异,颠覆了我最初勾勒的斯通纳的模样,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个行为也很斯通纳,他是认真的,执着的。
但婚姻需要双方的付出和经营,一头热也不是长期的事,他们的婚姻热度可能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在伊迪丝确认怀孕后就形同陌路,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只是比一般的路人多了一层窒息和压抑,不清楚为什么不选择离婚。人们往往盲目追求一种圆满和纯洁,活在他人视角下,只要别人看来这个圆还很满,即使千疮百孔,都要装模作样的维持着。在感情方面,对于出轨是唾弃的,也不清楚自己哪根神经出了问题,对于斯通纳后期的出轨是认可的,基于能量守恒原则,在情感方面家庭得不到的,在天时地利人和之时,势必会在另一个地方爆发,尤其是老房子着火没法救。
更奇葩的是,伊迪丝在得知丈夫出轨后,竟然用一种,看,我就知道,男人到这个年岁,肯定会寻花问柳。仿佛为丈夫的背叛印证自己的想法而感到骄傲,简直匪夷所思。
说到伊迪丝,让我想到一个女人至少影响三代这句话,伊迪丝就是她母亲的写照,在原始家庭清教徒似的绝对压抑下,真实的个性全都被隐藏起来,所有的欲望都在冰山以下,以至于在父亲去世后竟然感到一丝变态的快乐。对于她的女儿,硬生生将一个活泼欢快,爱和爸爸聊天、窝在书房看书的小女孩变成一个为了离开家不惜早孕毁了自己一生不快乐的悲剧人物。伊迪丝她可恶吗?她美丽、她大方,但她实在是有些变态,这是她的错吗?现在流行一句话,她的原罪就是来自于原生家庭。
由此想到我自己,暴躁的急脾气是不是该收敛下了.......
意义
仓禀实而知礼节,刚把温饱问题解决,闲下来的间隙,不给自己找点问题人就不自在,非要刨根问底寻求存在的意义,最后要么是更加魔幻的寻求物质上的满足,要么是进行天问,将所有的想法寄托于宗教、信仰。因为你怎么都绕不开问天问地问自己,归宿在哪里?
当生活具体到工作、吃喝拉撒,就会将自己从神游中拉回来,心也踏踏实实的回归到日常。就怕就,吃饱了心里也没事,没想法,没目标,人就开始无目的了。回到这本书,并没有说过斯通纳这方面的挣扎,但他人生的每次选择,无一不遵从自己的内心,无论事态发生怎样的变化,他都执着于自己最初的想法,真实而又努力的执行着,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真实
这本书的精彩在于它很真实,很啰嗦,很无聊,主人公斯通纳他不是上班就是窝在书房,不是教书就是看书,没有太多娱乐,没有太多人际关系,朋友也淡如水,没有什么爱好,就是教书,只是教书,唯一的跌宕就是出轨,婚姻也沉闷的可怕,父女关系也冷冷的飘着冷气,当退休作为终点时、癌症悄然降临,最后以这种方式谢幕,这种人生谁愿意过?
这只是刍狗的人类生迹的一种模板,当影视剧、短视频、文学粉饰过的别人的精彩一遍又一遍的洗脑我们时,真实便变得可贵,抛去一切的修饰,生命本身就是一天、一天、又一天,黑了白,白了黑,它本身没有任何颜色,没有任何声音。当我们看不上斯通纳无聊无趣的一生时,谁又能拍着胸脯告诉世人,我诚实的过着自己的生活,追随自身的想法,努力的活着,做着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穷其一生,围着它转。
是谁说过, 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冥冥之中所有的选择都是需要某些东西来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