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信仰
01超余
宗教学是关于宗教的科学研究,一门基础学科。
宗教生产意义。不同宗教就是不同的意义生产机制。
宗教学研究的是,当人们认为神灵存在的时候,你的行为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即,宗教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宗教有着克服有限、解释世界,促进人类合作的作用。
宗教的起点:超余(TheMore,超出日常经验,超出世俗世界的“东西”),
超余常有的表现形式:人格化的信仰对象,非人格化的,某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超余是意义生产线的起点,阿基米德支点,撬动世界,对现实世界发挥作用
宗教不仅提供意义,还提供终极意义;不仅能够解释世界,还能更加完整的解释;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世界内部的差异,让不同的人聚集在同一个意义之下团结合作。
02“人-神模式”
从宗教学的视角看,宗教活动就是人以信徒身份和超余打交道,在自己和超余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宗教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两大基本模式:
“人-神模式”(信仰模式):信徒以无条件(不需要理由,不计较得失)信赖“神明”的方式和超余相处。意义供给十分稳定。
“人-人模式”。信徒以人与人之间玩利益交换的方式对待超余
宗教不处理客观世界中的物质问题,它最大的功能就是给人提供意义。
不计得失的信仰,看上去不讲道理;但恰恰因为不讲道理,不去计算利益得失,才让“相信”这件事情不会随着利益得失的改变而改变,让意义的供给保持稳定性。
03“人-人模式”
“人-人模式”信仰随利益得失而变化,且主动权落到了人的手里
信徒想要和神灵建立起稳定的关系,但信徒提出的具体要求往往是变幻不定的
迷信,有条件的信赖,缺点:不稳定和碎片化(互相冲突的意义碎片)
陌生人模式:以物换物。最大的好处就是获得心理上的确定性
熟人模式,用对待熟人的方式对待崇拜对象,用情感纽带去获得意义
04印度教(多神教代表)
印度教制造神灵的机制很特别。
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三大基本主张: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吠陀天启
印度教里有各种各样的神,对应着各种各样的需要,但都服从终极真实,大梵,这个设定
大梵代表终极真实,而现实世界是虚幻的
遮诠:先遮蔽再诠释,先否定再肯定
印度教的问题在于,超余和现实世界联系太薄弱,总体来说,是一种出世的宗教
05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二神宗教代表)
为了解答“世界为什么会有苦难和罪恶”这个问题,琐罗亚斯德教设定了善恶两个神。
这种设定对问题直接做出了解答,但两个神的关系问题,却成了宗教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为了维持信仰的稳定,琐罗亚斯德教发展出非常繁琐的仪式,在遇到非常稳定的一神教后,这个教就衰落了
06犹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