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道理是你失去对象后才知道的?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除了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流氓。矛盾一直都是两个人的问题。
一、他不爱你,多少我们是自身的吸引力不够。
吸引力的产生一定是存在价值差的。高价值更容易吸引低价值。
价值理论中,强价值更难以获得,比如,金钱,地位,高颜值……弱价值相对容易获得,比如:会打扮,肯努力,情商高。虽然弱价值在吸引对方上也有一定效果,但明显程度远低于强价值。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赌王何鸿燊能拥有四位老婆。
最常见的例子,全职主妇一天到晚围着家里转,从不关注自己外在,而丈夫每天西装革履,事业蒸蒸日上。刚开始丈夫得意有个贤妻良母,经历过花花世界以后日益嫌弃糟糠之妻,妻子每天也像个怨妇。

远古时代,雄性体格更大,能够保护雌性,较容易获取食物,对抗外物入侵。所以更占据主导权,价值更高,选择权更广。所以从人类诞生时,就已经存在价值的交换。
两个人刚开始相互吸引,一定是相互承认了对方的价值。但是人又特别容易迷失,在热恋期过后,滤镜渐渐消散。逐渐看清了对方的本质,两性关系不平衡,引发冲突矛盾。
吸引力平衡的前提,是双方相互欣赏承认。比如,杨绛钱钟书的爱情。两个人有相似的人生追求,都是学术界的佼佼者。谁离开了谁都能好好过。所以好的爱情必定是势均力敌的。

二、示好并不能使感情变得更好
没接触这个概念之前我觉得感情中两人表达自己的爱意就是锦上添花。但是爱慕是对方本来就喜欢,并不是因为我们表达以后对方才启动“喜欢你”的开关。
示好本身就是暴露需求感的行为,我们的需求感越强,给对方的价值感越低。对方越有压力,越有安全感,说白了我们被吃定了。当我们被吃定的时候,对方就更不在意我们的情绪了,就像为什么在父母面前通常能表现真实的自我,父母给了我们十足的安全感,任凭我们胡闹也不会离开。

占领索取者的高地的男孩女孩,在情感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停向对方索取,对方开始很耐心,很包容,后面压力越来越大,崩盘。殊不知索取的过程已经逐渐降低自我的价值,看似从作闹中得到了对方的关注,洋洋得意自己是大赢家,实际上分手的主动权早就拿捏在对方手里。
如果本身有价值差,高位向低位适当输出价值,反而有利于感情的和谐。
举个例子,妻子是全职主妇,丈夫是职场精英。每个月丈夫都会把收入交给妻子。看似丈夫的价值更高,实则妻子的价值更高。所以丈夫在生活中会更希望得到妻子的关注。因为他已经把价值输出给妻子。只要妻子不出现低价值的行为(例如出轨),基本感情都得以稳定。
这里并不是杜绝在情感中表达爱意,而是适度的表露需求能够维稳。
三、我从不拒绝你,最后却被你拒绝
感情中有一些人是很卑微的,从不拒绝对方的请求。甚至纵容对方,分手时十分委屈,为什么自己对ta这么好,对方非但不领情,还这样对自己。实际上不拒绝,已经贬低了自我的价值。
不拒绝也是讨好的一种方式,也是暴露自己需求感的行为,明明不喜欢非要为了对方点头。最后结果,一个自以为是,另一个理所当然。
前几年,演艺界涌现很多苦情剧。主要宣扬的都是一些“忠孝节义”的中国传统美德,提倡凡事以“忍”为先。恕我不能苟同,我承认“忠孝节义”的正面思想,但是什么都忍简直让人窒息。为什么《延禧攻略》一开播,观众纷纷叫好,因为女主再也不用忍了,观众压抑的内心都爽了!
在两性关系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勇敢的提出自己不喜欢的,不能接受的,对方才能重视我们的选择。
四、突破原则底线,让我变得更被动
刚说了不拒绝,就一定要提一下原则和底线。
原则和底线在心里学上称为“框架”。强框架的人,原则底线高,在对方眼里的价值感就越高,主动权就越高,相反弱框架的人,更容易陷入被动。
举个例子:有一定年龄差的朋友相处,会自然的认同年长的一方。潜意识里会将年长和成熟联系在一起,成熟间接反映一个人的原则和底线更强。自然就抬高对方在我们眼里的价值感。(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期价值感的高低会随着时间起伏变化。)
而两者都走向极端的情况,过分强硬的人不肯低头就容易引发争吵,过分弱势的一方逆来顺受,让人看不起,遇事更容易选择逃避。
婚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例子,一方一直喋喋不休的寻求结果,而另一方开始忍让,耐着性子解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方渐渐开始逃避,直至最后冷处理,冷暴力。这是因为强框架对弱框架的吸收作用,强势的一方越强,弱势的一方越弱。久而久之,婚姻中的两人就成了要求者与退避者的关系。
也有人会说,有在拒绝啊,都是ta一次次突破我的原则底线的!

怀疑这不是有底线,这是在玩“是男人就下一百层”
突破底线本身就是低价值行为。因为自身是“虚假框架”,看似很有原则和底线,但是面对更强势的要求,就很容易屈从于对方,反反复复几次。对方自然的认为你一直就是装清高,无理取闹。降低对你评价,自然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大多数失恋者一上来就是“我害怕失去他”,挽回过程中,有点情况就抹眼泪哭鼻子,这都是自控能力不足的体现。坚持底线和原则本身就是自尊行为,越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我们。建立可坚守的原则和不易突破的底线,以及对触及底线的行为予以惩罚。这样自身才能逐渐强大。
五、若行为没有给对方带来爱的体验,应该反思在过程中是否注入了爱的情绪
先举个例子,最常见的行为就是,一方引领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出了问题指责的话术全国一致:“我都是为了你好”,“我为了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
早年有个口号叫“爱要大声说出来”,中国式的父母最容易陷入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大多数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相比于西方,人们更愿意用语言表达出情感,中国人更是羞于说出“我爱你”。
刚刚提到示好是一种需求感行为,会降低在对方眼里的价值感。
其实这并不矛盾。爱是需要语言和行动并行,说道做到,言出必行,反而增加对方的信任感,对方也会判断我们是个很可靠的人,从而太抬高自我价值。不过稳定的感情中表白是锦上添花,不平衡的关系里表白是索取。你和一个不熟的姑娘说我爱你,对方只会回你一句“有病”。
再举个例子
挽回者里很多都是。前秒放狠话,后一秒缴械投枪。说着再也不会找对方了,第二天依旧出现在对方家门口。简直Nice killing!典型的言行不一致。
刚开始哭唧唧对方还会心疼,反复使用这个大杀器,对方久了就习惯了。乐意就套路性安慰,不乐意就等你自愈。待到对方不耐烦,拉黑了玩完了。
要知道大部分的言行缺乏一致性,让人产生没安全感,不靠谱的感受,不利于感情的发展和挽回。不过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进行低到高的反杀。
韩剧里面惯用人设,男主在外人眼中冷血,无情。女主偶遇男主,刚开始抗拒男主,结果男主表现了温柔可靠的一面,一下获取了女主的芳心。利用不一致性的反差感,前期降低对方的预期,后期的对比将更强烈。
当对方愿意重新深入了解我们时,不要怀疑,这就是爱上的过程。
六、目的性太强的感情,挽回都是徒劳
分手以后我们都在面临选择,当意识到自己很难从一段感情中抽离出来,就想方设法去挽回。挽回是源自于我们内心中对这份感情的依恋。
实际上我们要明白,我们挽回的不是对方这个人,而是将自己在认为正确的人生的道路上,拉向正轨!
挽回的文章千千万,最重要的是心态。那些打着“100%挽回的”大骗纸s,就是抓住了挽回者的心态——要结果!和ta复合!实际上唯结果论的最大弊端就是心态随时会崩,对方只要有个风吹草动,这内心的堡垒能迅速崩塌。
我们挽回的秘密武器是表现的对结果不强求,但是要在其中表达友善的态度。
举个例子,我们去商场,导购两眼放光热情似火的走来,我们太了解他的目的了,购物体验压力大,不买都不好意思,可能以后都不想再来了。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位导购,不经意间给我们讲解,并且温和友善的表示,不买没关系,又给我们介绍了性价比更高的产品,那客户体验感简直如沐春风。
无论处在感情的哪个阶段,过分的付出,别人感受不到友好。目的性太强让对方更有压力,对方会出现“对不起,我无法回报”你的心态。即使迫于压力对方做出回馈,对方在行动上会表现的更疏离。抱歉脑子里,此时出现了西门大妈的场景。

傻丫头,求放过
挽回,经历挫折很正常。痛苦的磨炼与洗礼,终将让我们理解,只有完善自己,不再回避,才能真正的拥有爱的能力。无论对当下还是未来,都会有巨大的帮助,忽略结果的意义,我们都能成长蜕变成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挽回的意义。
最后我想说,好的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相互之间的欣赏和认可,出现矛盾时的包容与理解,漫漫长路的珍惜与陪伴,对抗变化的共同成长,自身价值上的势均力敌。既然牵起手,就拉着对方往前走!
Mr.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