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张宏杰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到了翰林院,曾国藩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年谱记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曾国藩拜访大儒唐鉴,请教读书学习之法。唐鉴建议他先读《朱子全集》,以朱熹之学为宗。“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因此曾国藩从这一年起,“以朱子之书为日课,始肆力于宋学矣”。
2、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3、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
4、唐鉴和倭仁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静海先生每夜必记‘日省录’数条,虽造次颠沛,亦不闲一天,甚欲学之。”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唐鉴还推荐他向倭仁学习写日记之法:“又言近时河南倭艮峰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
5、(翰林期间,三十岁立志“学做圣人”后)
在日记当中,他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标准: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6、(道光二十九年(1849)升为礼部右侍郎,虚职变为实职,公私之事愈繁忙)
升官之后,为了督促自己继续写日记,曾国藩托纸店专印了一份日记用纸,开始写《绵绵穆穆之室日记》。这段日记体例特别,每日日记分为八栏,分别为“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对客”“回信”,每日按格填写。我们从中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天,咸丰元年(1851)十一月初二日,看看身为侍郎的他一天所做之事:
[读书]:
未刻读《汉书.韩王信传》。申刻读《会典.宗人府》十四页。
[静坐]:
申正在坐曲肱枕坐三刻。
[办公]:
早入内,刑部值日。旋至部。午初到家,灯后清折底。
[课子]:
背经五页,讲鉴三条。
[对客]:
早自署拜客三家。未初会二客。
[回信]:
回余菱香信,自写一片。
7、(咸丰七年(1857),湘军困于江西,曾国藩被解除兵权归家)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那些他以前看不起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
8、咸丰七年(1857)下半年,曾国藩写下这样一句自箴: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9、咸丰八年(1858)四月,曾国藩又写下这样的自箴:
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
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指出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那么怎么做,也是四条: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待人接物要更诚更敬。
10、“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11、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培养教育造就出来。
12、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